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图片来源:工信部)
封面新闻记者 滕晗
12月28日,《“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对外公布,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当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介绍,《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据悉,《“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公安部、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管理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
“十三五”时期,工信部牵头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培育和引导机器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当前,我国已经成为支撑世界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从规模上看,2016-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从7.2万套增长到21.2万套,年均增长31%。从技术和产品上看,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智能控制器、智能一体化关节等关键技术和部件加快突破、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整机性能大幅提升、功能愈加丰富,产品质量日益优化。
同时,我国已经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2020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246台/万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2倍。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已经覆盖汽车、电子、冶金、轻工、石化、医药等52个行业大类、143个行业中类,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在仓储物流、教育娱乐、清洁服务、安防巡检、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了规模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机器人产业链基本完备,已基本形成了从零部件到整机再到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创新有序推进,整机研发及批量制造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应变能力和协同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但王卫明也指出,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仍存在着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
据悉,此次《规划》从技术、规模、应用、生态等角度提出了未来5-15年的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图片来源:工信部)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透露,“十四五”时期,面对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农业等行业发展,以及家庭服务、公共服务、医疗健康、养老助残、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需求,将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重点产品的创新及应用,推动产品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