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12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京发布《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总体产出持续增长,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2,上升2位;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排名第2位。2020年被引次数超过10万次且影响因子超过30的国际期刊有15种,共发表论文2.55万篇。(科技日报)
近年来,我国学术论文生产“量质同升”有目共睹,尤其是卓越科技论文多项关键指标更是稳定在第一梯队。从最新的权威报告看,这种向好的势头仍在延续。“上升2位”之后,中国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来到世界第二。这一前所未有的成绩来之不易,而这一切的背后,既离开广大科研工作者辛勤努力的创造性贡献,也同样得益于整体制度激励以及学术环境的优化。持续打破“唯论文”不良倾向,真正的高价值论文,反而是水到渠成、层出不穷。
以往相当长时间内,“国产”论文常常给人以“重量轻质”之感。也即,数量早就井喷,而精品却相对有限。注水论文、凑数论文充斥其间,在国际学术圈子里影响微乎其微,更多沦为了自己人的自娱自乐,沦为了利益置换的“资本”。某些学者通过“发水论文”走捷径、评职称、拿项目,个人名利双收,却未能对严肃的科学研究产生多少“知识增量”。此等风气贻害深远,为此破题,近年来的一些顶层设计和基础改革,功莫大焉。
最近一些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总体产出之所以能“保质保量”,从根本上说,还是归因于整体科研生态的进化。这其中,大致可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就是“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坚持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加强国际同行评价,这些重大原则的确立,给科研人才传递了清晰而正向的信号;其二,就是“分配方式改革”,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以来,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这极大增加了科技人才的工作机会,打开了产学研对接、知识变现的空间。而这,反过来又激发了科研的热情。
中国市场体量庞大,相当多的高科技企业,吸纳了大量科技人员就业。与此同时,这些精英人才也有了广阔的舞台施展拳脚,在各自的岗位上做精做透做出大成果。市场化、产业化的力量,给科研注入了新的动能,并最终与“学院派”一起,构成了我国“学术共同体”的主力,他们一同促成了卓越科学论文生产的新高峰……基础研究,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必须要有一批好“大学”一个“大市场”,才可孵化出“大学问”。而这两者,如今都是中国的优势所在。
论文从来不是目的,卓越论文,更多是一个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学术群体的必然成果。就此而言,“论文”更多是一个过程,其最终所通往的,则是“科技成果”转化之后的巨大红利。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