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市双流区委社治委聚焦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战略定位,关注居民“家门口”小微公共空间品质提升、老旧建筑物活化利用,以“五微模式”为路径,实施“针灸式、精细化”社区微更新项目,营造了一批集艺术表达、文化传承、共享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美空间场景,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建引领微更新
双流区委社治委健全街镇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构建了社区、居民小组、网格、院落、楼栋五维基层组织体系,推动基层治理、环境整治、社区微更新与基层党建深度融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坚持问计于民,充分吸收各界金点子,让微更新项目设计体现民意需求。在黄龙溪白马社区,党组织启动了“梦想征集”,走访调查收集1000余户群众,收集意见设计“梦想蓝图”。党员、群众、爱心人士和企业捐助圆梦基金23.8万余元,共同改造绿地5000余平方米,实现了游美丽新村、逛幸福花田、体验非遗文化的“圆梦之旅”。随着2020年“爱成都·迎大运”、2021年“幸福生活·美好社区”社区微更新项目竞赛活动的举行,评选了30个双流区社区微更新示范项目,营造出镇街社区比学赶超良好氛围。
基础修缮微更新
针对品质不高、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双流区委社治委强化对街头转角、口袋公园、广场绿地、运动场所、边角空间、街道慢行空间、滨水空间、建筑退让空间等微小公共场所特色改造更新。按照先自治后整治、一院一策原则,实施老旧院落改造提升,加强对社区建筑立面和建筑风格的有效管控,对城市天际线、建筑外立面形态、色彩和材质进行审查、把控、改造,确保与周边环境融合协调。通过拆围墙、拆违建行动,创造社区开放空间;利用空闲土地和征而未用的土地,开展城市社区“小游园、微绿地”建设;推进家庭种花植绿行动,合理利用房屋楼顶、院落公共空间、阳台等,塑造城市微景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景观格局已经基本呈现。
社区美化微更新
对于长期闲置、缺乏监管、未充分利用的老旧建筑物,和缺乏修缮、业态低端的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双流区委社治委组织开展空间美化、功能再造、业态更新工作,讲好社区故事,传承城市记忆。在白鹤社区,当地挖掘园林苑小区的能人资源,进行场景营造与文化浸润,把剥落的旧墙、污损的陋巷、损坏的花台和老旧的标识标牌进行美化,变废为宝,美化社区。黄甲一里坡社区依托“居创之家”社区综合体和成都市“最美街道”升平街,集中打造“工业+美食+运动”元素于一体的漫活慢街美食夜市,成为双流夜间经济和消费场景的新表达。黄甲王家场对老黄桷树进行打造,重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繁荣场景,唤醒历史记忆。彭镇鲢鱼社区依托美丽新村,打造了集教、学、体、研为一体的吴家染坊记忆体验馆,成为鲢鱼社区“农业公园”上的一颗明珠。黄甲双华社区对步行街进行提档升级改造,设置休闲桌椅、绿化、灯饰,植入街面文创、文化等微景观,打造为特色街区、网红打卡点。
文化修复微更新
双流区有着古蜀农耕、三国蜀汉、槐轩等特色文化,当地实施社区文化提质工程,梳理历史人文,打造天府文化社区微博物馆,传承文化记忆。目前已统筹推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体育服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创新天府文化双流的场景表达,打造芯谷金融中心等天府文化地标15个,美术馆、“一带一路”国际艺术中心暨凤翔湖音乐创意公园等城市生活美学空间达5个,新增基层公共文化示范点10个。随着文化讲堂、特色书店、特色博物馆、艺术街区、商业步行、风情酒吧、特色餐饮街区的创建,特色文化品牌逐步形成。黄龙溪嘉禾社区结合景区资源,打造了集文化传承、休憩体验、教育培训、社区旅游等于一体的嘉禾记忆·红色茶馆,以文聚力、以文化人、以文兴业。
环境治理微更新
目前,双流区仍存在社区过大、管理粗放、环境治理薄弱等问题。随着党员志愿者带头开展楼道小广告清理、楼内堆物堆料清理、配电箱美化、楼门文化建设,党组织与社区居民正在形成良性互动,提升家园自治的意识。而在农村,散居院落及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城郊结合部环境连片整治,解决“脏、乱、差、破、暗”等问题。白塔社区帅家院子从曾经的“最差院落”蝶变成为茂林修竹、鲜花簇拥的最美院落,云华社区朱家院子成为环境优美、长寿文化、孝文化浓郁的最美院落。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