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成都都市圈|清华大学教授尹稚:都市圈是在拆墙 实现同等生活质量下人的自由流动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11-30 20:24 74585

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11月29日,《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全文公布,这样为成都都市圈发展布局:成都都市圈以成都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共同组成。到2025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3. 3万亿元,城乡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东部发达地区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基本建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作、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11月30日,封面新闻记者就成都都市圈一系列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他所在的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与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团队为《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

封面新闻:目前我们既提出要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又提出要建设“成都都市圈”,这两个圈有什么关系,发展规划中提出“双圈互动”,这个互动又将怎样实现?

尹稚:这两个看上去都是“圈”,但这两个圈尺度上是非常不一样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当于成渝大型城市群,其实是两个以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之所以用双城经济圈的概念,而没有讲城市群,主要是希望区域联动发展中,适度淡化行政区划和行政边界的概念,更多遵循“打造统一市场”、“强化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强调环境保护”、“共享共治”这些理念。

2019年,国家出台了培育一批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文件。既要发挥中心城市在国家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带动民生改善等一系列方面的主导带动作用。同时又在“大城市病”的背景下,提出了中心城市发展路径的新选择,通过都市圈的建设,来使中心城市的能级提升。走上协同发展的道路。所以都市圈其实是一个改变发展路径,促进能级提升的手段。同时也是一个治“大城市病”的手段。

双圈互动,指的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成都和重庆两个都市圈为核心。不断加大两者间互动,来推动双城地区经济圈真正的形成,这两者的互动要相向而行,在目标导向上要相向而行,寻求共同价值观的最大化。在空间导向上要相向而行,促进成渝交通带上适宜城市化地区的集约化发展。在政策导向上要相向而行,推动地区市场环境一体化建设,推动民生保障均等化建设,推动地区环境治理联防联治统一标准的建设。

这种相向而行,最终会从一个都市圈市场生活标准、生活质量的一体化,放大到一个城市群尺度的方方面面的均等化、一体化和标准化。

封面新闻:目前成都是除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外国家层面批复的第三个和中西部第一个都市圈规划,为什么要选择成都建都市圈?和南京和福州相比,成都建都市圈有哪些共性和特性?

尹稚:成都建都市圈,应该说是水到渠成,有自身的建设基础和努力。成都这些年在同城化的推进中,已经有非常好的基础,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合作态势开始明显大于竞争态势,这是一个基本前提。

都市圈的最大的共性就是强调“区域协作”。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从中心城市为引领走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现代化都市圈的培育,从强化赋能中心城市,转向在都市圈的尺度上,寻求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特性方面,成都优势也很明显,成都地处盆地平原,城市彼此之间的交通成本,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本身社会保障基础和社会治理的水平较好从而可以比较快推动营商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同城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此外,从老百姓切身能感受到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而言,成都都市圈地区内差距较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个地区就比较注重城乡发展的协同与融合,当具备这些基础的时候,就可能在短期内有比较大的提升。从国家建立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新增长极来看,成都既可以通过长江经济带,连江达海,跟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地区形成密切联系,同时又可以充分利用亚欧大陆桥,跟欧盟地区建立起非常好的对外开放的联系。

这也意味着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沿海开放、沿边开放,一直到深入内陆开始陆海联动全方位开放,也是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都、重庆两个都市圈。赋予了新的使命。

封面新闻:规划纲要中提出,成都都市圈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与成熟都市圈相比还有许多问题,您认为一个成熟的都市圈会有哪些特质?要建成成熟的都市圈,成都要想破局建好都市圈,着力点应该在哪?

尹稚:成熟都市圈有几个一般性的特质。一是区内大中小城市有良性的合作关系,能够在相对差异化的发展目标和共同价值观的引领下,寻求利益的共赢。这其中,政府的引导作用可以起一定作用,但是更多是通过市场在配置主导生产要素当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基础设施同城同网,从道路、水电,到各种刚性基础设施,在互联互通中实现共建共享;三是在新旧动能转化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科技创新驱动高地作用,并使这个动能在更大区域中形成扩散效应。最后,成熟的都市圈标志是人在这里可以实现更多元化的选择,可以更自主的流动。

成都建好都市圈着力点肯定是从硬件入手,要软硬结合。所有东西要流动起来,第一要解决的就是工程性设施的互联互通,比如像道路等基础设施,这是一个刚性基础,没有这个硬条件,其他的都是白搭。第二个呢,要解决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两个东西要实现,还需要体制机制改革带来的推动和促进,所以也需要政策方面协同,最后需要共同的公平公正的、可协商的利益分配机制。

封面新闻:建设成都都市圈一个重要目的,是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您认为成都都市圈会给成都市民和周围中小城市的市民生活带去哪些改变?

尹稚:目前大家都要往中心城市跑,导致中心城区压力越来越大,这其实是因为公共服务不是均等化造成的,这意味着你在一个地方生活,能获得比在其他地方生活更好的生活条件。但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选择,现在这种非均等化现象,大大限制了人的自有流动。比如你可能热爱农业。进入到人生的老年阶段,需要找一个环境质量更好更安逸的地方去度过,但是现在的这种条件会给你带来非常多的担心,比如子女的入学问题、医疗的保障问题。社会保险的跨区域运行问题等等。这些东西其实都是人自由流动的障碍。

都市圈也好,城市群也好,其实是在拆墙和降低门槛。一是把跨区域流动的成本降下来。把跨区域流动所必须有的保障条件提上去,这样才能够给人更多的自由。让人能够更多地遵从自己的意愿,遵从自己的心灵呼唤,实现同等生活质量下的自由流动,这是人在发展中的最高境界了。

封面新闻:作为规划编制参与者,能否谈一下这其中印象深刻的事情?

尹稚: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利益协同进程的和谐。很多跨行政区的合作当中,地区间竞争是常见现象,合作反而是偶然现象,而成都这次组织了那么多的各级政府、各级部门的座谈会,我觉得一个字就是平和,印象最深的就是显然大家都有共同的合作意愿。即便都还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但也能搁置争议,先把共同的事达成共识,然后再说自己家里那点事,我怎么各自去发展。

评论 11

  • 嘿嘿呼啦啦 2021-12-01

    高屋建瓴

  • fm880754 2021-12-01

    [得意]

  • fm880754 2021-12-01

    [得意]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