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畜不减收:玛曲牧民走上转型路

新华社 2021-11-23 14:22 40605

阿万仓湿地。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

新华社兰州11月23日电(记者张百慧、张玉洁)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阿万仓镇的两百多万亩草原上,“几”字形河流连绵不断,黑色牦牛星星点点,构成一幅生动的高原风物图鉴。

在阿万仓镇沃特村村民贡华尔眼里,这片群山环绕的湿地草原,不仅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密码,也是他家的“聚宝盆”。

和祖辈一样,贡华尔曾在这里放牧为生。2019年,年近半百的他迎来“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家中2000亩草场被第三方承包,打造成湿地景区,一年收入租金7万余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了我的生活写照。”贡华尔说,为迎接八方来客,他还在乡镇路边开了一家藏餐厅,交给大专毕业的大女儿打理,年收入2万多元。

“如今教育普及,从小念书的娃娃不必再吃放牧的苦,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想法。”贡华尔说,因为旅游的兴起,让“牧二代”有了新的职业可能,他的女儿还打算在当地发展电商。

看到众多“新奇”的改变在身边发生,贡华尔深知,日益肥美的水草和宽阔的河床,才是这一切的起点。

玛曲县位于青藏高原东端。黄河在这里划下第一道弯,并从当地的500多万亩湿地中汲取了源区总径流量的58.7%,继而向东灌溉中华大地。草原、湿地、河流与牧民一道,构成了这辽阔土地上的命运共同体。

“玛曲”在藏语中是“黄河”的意思。玛曲县平均海拔在3300米以上,是甘肃省唯一的纯牧业县。从20世纪末期开始,由于过度放牧等原因,玛曲草原沙化退化日益严重,黄河上游的生态安全屏障受到威胁。

据玛曲县草原工作站站长杨林平说,为修复生态,该县自2011年起实行减畜工作。十年间全县整体核减95万个羊单位。数据显示,2020年全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已达到98.31%。

在这期间,贡华尔家的牦牛数量从200多头减至80多头,按照草原补奖政策每年获得1.5万元左右。“减畜后,草原上的水洼多了,牧草长得一年比一年好。”贡华尔说,环境越来越美,其观光价值日益凸显。

减少对草原的索取后,曾经高度依赖畜牧业的牧民需要寻找致富增收的新路子。于是,越来越多像贡华尔这样的牧民将“事业版图”拓展至草场以外,寻找着生态与发展的双赢之道。

当地通过固沙还草来治理生态,高效肥料成为热销品。2017年,一家名叫“蒋朵”的有机化肥加工厂在玛曲县欧拉镇应运而生。从此,年轻的牧民叁旦告别终日牧羊的生活,把重心转移到自家开办的这家工厂上。

“‘蒋朵’在藏语里意为绿色,办厂初衷就是希望建立绿色产业来守护草原。”叁旦介绍,工厂将牧民家门口的牲畜粪回收,并变废为宝,让其成为有机肥料,用于草原沙化治理、黑土滩治理等。2020年,蒋朵肥料加工有限公司生产有机肥3万吨,销路已拓展至青海、西藏等地。

取之于草原,用之于草原。叁旦家的肥料厂不仅反哺生态,还带领更多牧民吃上“生态饭”。成立以来,这家企业曾为全县40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岗位,并吸纳众多牧民成为产业工人。

阿万仓镇党委书记杨尼布表示,当地旅游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拓宽牧民的眼界和就业面,当地政府已多次带领他们前往周边的旅游标杆村观摩学习,并组织相关职业技能培训。

“希望随着政府引导和年轻人返乡创业,绿色产业的红利能够惠及更多牧区群众。”杨尼布说。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