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深一度丨国有科技型企业如何谋发展?209户标杆企业做了四件事

新华社 2021-11-18 21:35 33812

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国有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备受关注。

2020年4月,百户科技型企业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行动(简称“科改示范行动”)正式启动,支持和引导入围企业高质量抓改革、高水平搞创新,力争在市场化改革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取得新突破。

一年多来,尽管规模体量、行业属性、发展历程和改革基础不尽相同,209户“科改示范企业”聚焦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经营机制、激励机制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实践。

南网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在变电站自主执行巡检任务。(受访者供图)

优化股权结构 提升管理效能

据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介绍,“科改示范行动”实施以来,在已有28户上市公司的基础上,又有一批企业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增资扩股、改制上市、并购投资、产权流转等多种方式引入优质战略投资者。

“我们以‘引资、引制、引智’为导向,优选确定具有产业协同效应和合作潜力的战略投资者,同时释放30%股权、引入7.46亿元资金,推动公司从单一股东行政式管控模式向多元化股东的现代企业治理模式转变。”“科改示范企业”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海龙说。

随着改革红利不断释放,这家企业实现了由传统科研院所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华丽转身,经营指标稳步提升,企业治理全面规范。日前,证监会已同意其科创板IPO注册。

除了优化股权结构外,“科改示范企业”坚持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推进董事会“应建尽建、配齐建强”,有的企业选聘所在领域的专家进入董事会,有的专门设置科技创新委员会,研究决策重大研发类事项,有效提升企业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的决策水平。

推动“三能”落地见效

激发活力、提高效率,始终是国企改革的主线。

一年多来,“科改示范企业”在三项制度等重点改革领域发力,强化对科技创新的经营机制支撑,促进企业活力喷薄而出。

2020年,“科改示范企业”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全面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今年上半年实现了管理层“全覆盖”,451名管理人员“人人头上有指标、人人肩上扛责任”。

这意味着通过契约化管理,企业将业绩考核结果与管理人员的薪酬、续聘或解聘等挂钩,明确退出情形,亮出退出红线,实现管理人员的能上能下。

“能否坐得住、协议说了算,干得好不好、指标说了算,收入多与少、业绩说了算。”这家企业的董事长陈遵江表示,企业用“三个说了算”推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三能”落地见效。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已有149户“科改示范企业”在本级及所属子企业100%全面实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或职业经理人制度,管理人员刚性退出比例达5.4%;182户示范企业实现100%全员绩效考核。

中建科工在车间一线开展智能制造生产线机器人操作培训。(受访者供图)

持续激发创新能动性

一年多来,“科改示范企业”集中企业优势资源,在科研经费、科技人才激励等多方面对科技创新工作给予全力支持,持续激发企业创新动能。

来自国资委的数据显示,2020年,200多户“科改示范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3.3%;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有133户示范企业面向关键岗位核心骨干人才,在本级或所属子企业层面灵活开展了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等中长期激励。

“我们持续推行超额利润分享机制,强调超额利润与员工薪酬的‘增量关系’,将以往经营管理‘单兵作战’调整为全员参与项目经营。”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玉表示,自这项改革推行以来,企业亏损项目数量明显减少,项目利润率由1.7%提高到5.9%。

做大企业科研人才“蓄水池”

创新生产线布局,引入六轴机器人,八成工序中智能装备联动应用……在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位于广东惠州的智能制造工厂里,智能制造生产线相较于传统生产线效率提高两成,钢结构产品的不良品率、运营成本、单位产值能耗等指标则大幅降低。

“在国内没有前例可循的情况下,我们从零起步,短时间内就建成智能产线,这得益于不断推进创新机制改革。”中建科工旗下中建钢构副总工程师冯清川表示,公司整合创新资源,组建智能制造研发团队,不断做大高端科研人才“蓄水池”。

此外,中建科工还在智能建造技术研发、钢结构新体系研究应用等方面,与国内多家知名高校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并与钢厂、设计院等共同建设产线创新平台,实现从产品、产线到产业的贯通。

中建科工的实践是个缩影。“科改示范行动”实施以来,入围企业持续完善科技人才引进、培养、选拔机制,有力推动科技人才队伍量质齐升。截至2020年末,“科改示范企业”科研人员总数超过14万人,同比增长4.3%。

翁杰明表示,下一步“科改示范企业”将充实扩围,更多有较强改革代表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国有科技型企业将被纳入这项改革专项行动中来。国资委也将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力度,研究出台更多“小切口、接地气”的支持政策。(记者王希)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