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黔交界处 看赤水河8公里水道古与今|三省立法·保护赤水河·深度③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11-15 19:05 150885

川黔义渡口,摆渡人的“码头”。

封面新闻记者 曹笑 杨澜 伍勇 刁明康 郝莹 雷远东 陈光旭 贵州省金沙县报道

赤水河有一条长约8公里的水道,不仅流经川黔两省,曾经也密切连接着两地的经贸、粮食、人力往来。

从1330年开始,这条河流和沿途的山路,便成为了贵州省金沙县清池镇境内纤夫、摆渡人,以及在河道两岸靠背盐为生的夫役们卖力气讨生活的依靠。而今,曾经的川盐古道和渡口旁长满荒草,赤水河上也不再响起拉纤时整齐有力的号子......

10月25日,封面新闻记者在清池镇见到了曾担任过清池镇中心完全小学校长、对古盐道文化颇有研究的罗成仲,今年80岁、曾担任过一艘负载7吨鳅船驾长的汪权发,世代以摆渡划船为生、而今转业不久的陈碧堂,从他们的故事里,走进赤水河“黄金大动脉”700年的历史和文化。

赤水河旁的山峰,一面陡峭锋利,一面绵延柔和。

打通“黄金大动脉”的盐运夫役们

鱼塘河,是清池镇一带居民们送给赤水河的别名。离河不远处,有一条运输食盐而名古盐道,这条宽不足1米的羊肠鸟道,被称为“盐井上的路”。

“一只脚,走州城;二只脚,叫天明;三只脚,炉中火;四只脚,陪客人” “盐巴老二三两米,天还没亮就喊起” “七月烧赙子,干人无钱使。当天累的总成(收入)还老账,还是光棒棒......”10月28日,一路念着这些流传至今的谜语歌,曾担任过清池镇中心完全小学校长的罗成仲带领封面新闻记者一行,重走这条古盐道。

从1330年开始,川盐入境贵州,主要依靠人力背盐,翻山越岭,将其转运至城镇或集市,因此便了盐运夫役一职。罗成仲告诉记者:“斗米金盐,为了糊口,男女老幼都投身这个‘黄金运输队’中。运盐很苦,在古代,即使盐运夫役只有‘贱民’才能做的哟,这样也还是要靠关系才行的!至少一天干下来有了收入。”

盐井上的路。

沿着崎岖小道一路向上,罗成仲看向脚下凹凸不平、铺设道路的青石板,寻找起几百年前盐运夫役们留下的“拐耙子印子”。“拐耙子”即是谜语歌里走州城的“一只脚”,可随身携带,末端有铁钉,有类似坐凳的功能。此外,路上也还留有马蹄印。“主要靠人力,偶尔用马驼,这些印记都是茶马古道上这条黄金大动脉商货往来的见证。”

站在古盐道的高处,扒开齐人高的杂草,指着远处几座齐整整、刀削般的山峰,罗成仲感慨道:“他们在这一带翻山越岭,打通了两省的货物往来,奈何自己却生活艰难、命运凄惨啊!”

手持驾长证的汪权发。

铁掌纤夫和他们的船长

以鱼塘河为主的水路,在自古川黔两地商货往来中,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水路货运,顺流而下易,逆流而上难。由于逆流拉纤的特殊运输方式,这批的人被称之为纤夫。同样靠劳力,这一工作比盐运夫役存在的时间却更久——直至20世纪60年代末。

古蔺人汪权发曾是一艘负载7吨鳅船的前驾长,今年80岁的他回忆起“驾船”往事,仍能历历在目。“要考梢条(音)的使用,咋个撑、拦、戳,要考水上的规矩,能不能喝酒、出危险了是先救人还是船。我的那条船有两个驾长,一前一后,另外还有三个水手呢。”1960年4月,21岁的他顺利通过考试后,顺利拿到了四川省泸州专区交通局颁予的驾长执照。

模仿纤夫拉纤的汪权发。

彼时的“驾长”相当于船上的船长,主要负责技术活,掌握船前后的梢条,便于行驶时调整方向。水手则相当于“纤夫”,顺流而下时帮助船长拨动梢条,逆流而上时将背系斜跨在身上拉纤。“幺二三!幺二四!嘿哟,嘿哟!”在自家的小院里,让小儿子拿着布条,自己套在身上,汪权发喊着号子,模仿起水手的动作:“把船拉到上游,要5天。号子都是我在喊,有的就代表有暗礁了,要换方向。要沟通,我们还要给他们打气撒!”

从光绪年间到民国初期,是这条8公里水上货运的黄金期,川盐入黔、黔茶出川构成了主要货物往来,鱼塘河也成为了一条极重要的交通枢纽。那时的纤夫们都有什么特征呢?答案是“铁脚板”。和盐运夫役一样,纤夫也是底层劳动者,长期体力劳作,加上要光脚踩石滩、爬沿河陡坡,让他们双脚生起厚厚的茧,因此练就一双“铁掌”。

“以前条件不好,到我上船的时候,大家是有草鞋穿的。现在这里好多干过这个的,还有我们船上的其他人都去世了。”汪权发的家在紧邻鱼塘河的一座山坡上,回头看看身后的河流,他说:“苦过来了哟,现在我们哪里还用得着拉船嘛!”

站在石碑面前的罗成仲,这座石碑记录了修于咸丰年间的义渡口的历史。

鱼塘河里消失的摆渡人

在如今杂草横生的清池镇古盐道上,有三组石碑,记录着从咸丰年间开启的川黔义渡历史。可渡货,更可渡人,摆渡人同和盐运夫役、鳅船纤夫们一起,撑起了这条“黄金大动脉”曾经的繁盛。

赶场的时候拉人,其他时候拉货。20余年来,陪伴着一条承载30吨的大船和一条小船,日日在河里来回,几乎构成了陈碧堂生活的全部。“划船很危险,几乎年年都要出事的。”在义渡码头,坐在自己仅剩的一只小船上,他说,自己祖辈划船为生,所以自己也理所当然干起了这行,背盐、背煤的人都曾坐过自己的船。“从码头卸货,走上个把小时,有个粮仓,贵州运来的烤烟茶叶、四川运来盐巴和粮食都屯在那里。不过现在拆了,还能看见几面土墙。”

在赤水河上,陈碧堂驾着他的船。

和祖辈不同的是,陈碧堂因为开起了机动船,有了救生衣等装备,“水上生活”要轻松安全很多。“路通了,大家出门也不需要船了,我就用它在做给高速公路抽水的工作,一月能有5000块!”

对于清池镇的人们而言,变好的不仅有生活,还有环境——赤水河,作为中国唯一一条没有被污染的长江支流,近年来一直在被各项政策所大力保护。从2021年7月开始,云贵川三省人大常委会共同立法推出的《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已成为赤水河流域的最强法治保障。

据记者了解,《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第五章“文化保护与传承”部分,对赤水河流域文化、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等皆作出了保护规定。如“赤水河流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民风民俗、航运文化、盐运文化、长征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工作,传承流域特有文化”。此外,该《条例》还作出了“依法对赤水河流域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实施原址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和擅自拆除、迁移或者改变其风貌”等规定。

评论 7

  • 封迷 2021-11-18

    三省市立法共治

  • 古月言兑 2021-11-18

    大好河山

  • fm1962315 2021-11-17

    保护环境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