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到底有多少件汝窑瓷器?

新华社客户端 2021-11-10 15:59 48197

来源:《南方文物》

作者|陈昀

内容提要:为了保证数据真实性和可靠性,借助“一普”中的我国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相关信息,并经过人工甄别和认定,中国内地博物馆收藏有63件宋代汝官窑瓷器,通过查阅资料,我国港台地区的博物馆及私人收藏有26件,国外收藏有31件,合计为120件。分析数据信息显示,汝官瓷来源主要为清宫旧藏,其次是窑址与窖藏出土;汝官瓷用途以日用陶瓷为主,其次是艺术陶瓷;汝官瓷中22件琢刻有乾隆的御制诗,17件刻天干、宫殿名、姓氏等铭文。此次统计的目的在于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汝官瓷数量特征,从另外一个角度为大家提供汝官窑瓷器的信息。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瓷器做工精细考究,造型古朴简洁,釉色调含蓄优雅,非常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受到当时皇帝的青睐,在名窑辈出的宋代脱颖而出。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这表明宋朝当时的文人,在评论北方各地生产的青瓷器时,就已将汝窑列为魁首。可见对汝窑的珍视,至少在南宋时已然。明代以后在文人著作中常常将宋代的许多窑汇集一起点评、记录,在这些著作中汝窑一向名列前茅。明后期逐渐形成了宋代名窑的说法,汝窑也一贯位居名窑前列。

汝窑瓷器存世到底有多少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长期流行的说法是存世北宋汝窑瓷器有67件半。这主要受1987年上海博物馆出版《汝窑的发现》的影响,该书列举了传世汝窑瓷器65件,且注明了出处。201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撰写《宝丰清凉寺汝窑报告》时的统计表明有记录可查的全世界汝官瓷传世量67件。具体分布如下几处: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见图一)、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再加上广东省博物馆半件,共计67件半。《中国陶瓷史》的说法,认为传世不足百件。根据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2009年12月传世汝窑青瓷一览的统计,世界范围内收藏的传世汝窑共计74件。最近的一次统计,是在2015年9月30日至2016年8月31日故宫博物院延禧宫西配殿展出“清淡含蓄——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该展览中提到世界各地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传世汝窑瓷器为92件。

图一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部分汝窑瓷器

一、汝官窑概况

人们通常所讲的汝窑是指宋代汝州辖区内(具体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专为宫廷烧造青瓷的官窑,这是历代文献所指的意义上的汝窑,即现代学者所称的“汝官窑”。依据多次考古发掘成果,可将宝丰清凉寺窑场分为三个阶段,即临汝窑、天青釉汝创烧期和成熟供御期,其中专烧供御时期的宝丰清凉寺窑场应为北宋末年政府设立的一处中央官窑。本文只对成熟供御期的汝官窑瓷器进行统计和研究,文中所说的汝窑、汝瓷即汝官窑、汝官窑瓷器。汝官窑承担为宫廷烧制御用之器的时间大约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

宋代周辉《清波杂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密《武林旧事》、杜绾《石谱》、欧阳修《归田集》,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谷泰辑《博物要览》、高濂《遵生八笺》、《宣德鼎彝谱》、《正德汝州志》等文献对汝窑都过赞誉或记载。宋、元、明、清以来,汝官窑瓷器备受推崇,为稀世之珍。乾隆对汝瓷更是珍爱有加,令造办处工匠将自己的诗作镌刻在他喜欢的汝瓷上,传世汝瓷中,有22件刻有其御题诗,如乾隆《汝窑粉青奉化纸槌瓶》:“定州白恶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口欲其坚铜以锁,底完而旧铁余钉,合因点笔意为静,便不簪花鼻亦馨,当日奉华陪德寿,可曾五国憶留停。”

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中这样描述汝官瓷:“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高濂的《遵生八笺》记汝窑有“底有芝麻细小挣针”。这些文献概括了汝官窑瓷器的一些基本特征,即天青色釉、香灰色胎、釉面常开有细碎冰裂纹、支烧痕迹等。汝官瓷绝大多数光素无纹饰,个别采用刻、印花装饰。另外,多采用满釉“裹足支烧”,外底留有细小支烧钉痕。也有少量器物采用垫饼或垫圈垫烧,圈足底端无釉。造型主要有圆洗、盘、碗、纸槌瓶、盏托、水仙盆、碟、缽、三足樽(见图二)等。

汝官窑承担为宫廷烧制御用之器的时间大约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南宋周辉在他的《清波杂志》中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从文献记载看,汝窑瓷器在南宋时期就已有“近尤难得”之说,流传下来的汝窑瓷器数量则更为有限。南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记载,高宗赵构造访宠臣张俊府邸时,为献媚于高宗,张俊特备厚礼献上,礼单中就有汝官瓷16件,由此可见,南宋时期汝瓷就已是名贵之物,这也是文献记载中出现汝瓷最多的一次。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在雍正七年(1729年)有过一次统计,让太监刘希文、王太平整理了汝窑,查看雍正时期宫里有多少汝窑瓷器,结果是31件。这还包括因为当时对汝瓷认知水平有限,错误的把其他瓷器认定为汝官瓷的瓷器。

图二 传世仅两件的汝窑天青釉三足樽

二、中国内地博物馆收藏的汝官窑瓷器

2012年至2016年,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一普”)。普查范围是中国内地(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各类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全国成立3600余个普查机构,投入10.7万名普查人员、12.5亿元经费,调查102万个国有单位,普查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亿件/套。普查摸清了我国可移动文物基本情况,新发现一批重要文物,健全国家文物资源管理机制,建立起国家文物身份证制度,建设了全国文物资源数据库,夯实我国文物基础工作,全面提升我国文物保护管理水平。为推动文物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2017年12月,国家文物局从“一普”登录的珍贵文物信息中提取了346.13万件全国馆藏文物信息向社会公布。

关于中国内地的汝官窑瓷器的信息主要是从“一普”中的中国馆藏珍贵文物数据中得到,并经过人工甄别和认定,中国内地宋代汝官窑瓷器有63件,收藏在24个博物馆(见表一)。具体统计信息如下表:

表一中国内地博物馆收藏的汝官窑瓷器统计信息表(表格来源:陈昀.汝窑瓷器数量特征分析与研究[J].南方文物,2021,(04):270-281.)

三、中国港台地区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汝官窑瓷器

中国港台地区的博物馆及私人收藏有26件汝官窑瓷器,其中21件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见表二)。具体统计信息如下:

表二中国港台地区博物馆及私人收藏汝官窑瓷器统计信息表(表格来源:陈昀.汝窑瓷器数量特征分析与研究[J].南方文物,2021,(04):270-281.)

四、国外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汝官窑瓷器

国外的汝窑瓷器的信息主要从《“清淡含蓄”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导读》等文献中梳理摘选得到,国外宋代汝官窑瓷器有31件,或为博物馆收藏,或是私人所有(见表三)。具体统计信息如下:

表三国外博物馆及私人收藏汝官窑瓷器统计信息表(表格来源:陈昀.汝窑瓷器数量特征分析与研究[J].南方文物,2021,(04):270-281.)

五、窑址考古发掘的汝官窑瓷器

早在1950年相关部门就开始了关于清凉寺汝窑的考古工作,1950年至1986年,陶瓷考古工作者寻找汝官瓷的烧造地进行了的调查工作。此后,1987年至2015年,考古工作者已对清凉寺村汝窑遗址进行了13次考古发掘,获得数以吨计的瓷片和窑具标本,为研究汝窑的性质、生产规模、烧造品种、烧造时间和汝窑与其他瓷窑的关系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87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在清凉寺村南响浪河边的台地上进行了为期2个多月的调查试掘,在仅200平方米的试掘范围内,出土了大批窑具、瓷片和各类较完整瓷器300余件,其中发现典型御用汝官瓷17余件,初步认为汝窑遗址就在清凉寺,取得了重要收获。1988--1989年相继进行发掘,在清凉寺村中发现汝窑中心烧造区(即清凉寺汝官窑),最终确定了汝窑的位置。清凉寺窑遗址中心烧造区即汝窑区,在1999--2016年先后共经过9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计约3600平方米,占遗存分布范围面积不足0.3%,除了御用汝官瓷中心烧造区就地保护外,其余已回填。2012--2014年,为配合汝窑遗址博物馆展厅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汝窑中心烧造区四周等有关区域再次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了新的发现和收获。此次发掘面积共2000多平方米,出土较完整及可修复器物287件。

复原者出土的器形中有不少是传世汝窑瓷器中所未见,如天青釉双系圆壶、天青釉刻莲瓣纹荷叶座熏炉、天青釉鸳鸯钮熏炉盖、天青釉三足香炉、天青釉壘子、天青釉刻划龙纹钵、板沿洗、出戟瓶、荷叶器盖、花口盆、花口盘、长方形托盘等(见图三)。

图三 出土的汝窑瓶类文物的各式造型

作为汝窑窑址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是汝窑研究的重要单位,收藏了大量的瓷器标本和窑具,并修复和拣选了部分残器或窑具用于研究和交流展览,其中在国内外展出10余次,展览中常出现的有:刻花鹿纹花卉纹盆(残)、椭圆形水仙盆(修复)、葵花形盏托(修复)、圆洗(修复)、刻花龙纹盒(修复)、六方委角壘子(修复)、梅瓶盖、刻花莲瓣纹碗(修复)、花式温碗(修复)、三足炉(残)、龙钮、狮钮熏炉盖(残)、鸳鸯钮熏炉盖(残)、三足樽承盘(修复)、三足樽(残)、双系方壶(修复)、碗(修复)、盘口折肩瓶(修复)、双系圆壶(修复)、玉壶春瓶(修复)、素烧出戟瓶(残)、素烧莲花式盘(修复)、火照插座和火照、带支钉垫饼、垫圈、带支钉垫圈等。

六、汝官窑瓷器统计特征分析

(一)汝官窑瓷器收藏单位分析

收藏汝官窑瓷器最多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达到21件,为清宫旧藏,1948年迁台,这批汝官瓷堪称存世者中质量最精者(见图四)。根据清宫善后委员会出版的《清宫物品点查报告》可知,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北宋)、汝窑青瓷水仙盆(北宋)及汝窑青瓷“丙蔡”碟(北宋)、汝窑青瓷圆洗(北宋)、汝窑青瓷“奉华”碟(北宋)等原先是收藏在养心殿中的。养心殿为雍正皇帝以降八代帝王寝宫所在,收贮于此的文物可说是精品中的精品。另外,台北故宫藏汝官瓷原先也有收藏在慈宁花园、崇华宫、南库者,这些都是紫禁城中的重要宫殿,由此足见器物的重要性。其中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器形线条优美柔和,淡淡的粉青色釉色典雅秀气,口沿处因釉薄而略显粉红色光泽,通体开片,此器为汝窑传世品中唯一的温碗。

图四 台北故宫收藏的21件汝窑瓷器

其次是故宫博物院,有19件,除了一件是由收藏家张子厚于1965年捐献给故宫和一件新出土的汝窑标本资料外,其余全部是清宫旧藏。

国外收藏汝官窑瓷器最多是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有12件。大维德爵士去世后,这个基金会因为缺乏资金难以维持,后来这批藏品就委托大英博物馆管理。大英博物馆自己还收藏有5件汝官瓷,所以现在一共收藏有17件汝官瓷。

上海博物馆收藏有9件,其中汝窑天青釉圆洗为20世纪80年代初河南省宝丰县瓷厂王留现先生在该县清凉寺村窑址所采集,后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藏汝窑瓷器共7件,鹅颈瓶1件、折肩瓶1件、盏托1件、盘1件、洗2件、钵1件,其中5件来自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于1987年10至12月对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考古试掘时出土,另外2件来自1989年3月29日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窖藏。[1]河南省宝丰县文物管理局收藏4件,为1989年3月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寺村窖藏出土。另外,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2件、天津博物馆收藏2件、开封市博物馆收藏2件、瑞典哥德堡如斯博物馆收藏2件,以及其他机构和个人收藏的35件。总共为120件。综上可见,汝窑瓷器主要集中在国内外大型文物收藏机构(见图五)。

图五 汝窑瓷器收藏单位分析图

图六  存世的7件汝窑青釉椭圆形盆

(二)汝官窑瓷器器型分析

汝官窑瓷器造型有洗(47件)、盘(33件)、碗(9件)、瓶(8件)、托(7件)、水仙盆(6件,见图六)、碟(5件)、缽(2件)、樽(2件)等。洗、盘、碗、托、碟、缽等日用陶瓷最多,占所统计汝官瓷的85%,瓶、水仙盆、三足樽等艺术陶瓷相对较少。其实定名为洗的汝官瓷也应为盘碟一类的餐具(见图七)。由此可见,汝官瓷在当时主要是作为宫廷日用餐具,其次用作陈设品(见图八)。

瓶的变化较为丰富,有纸槌瓶(折肩瓶)、玉壶春瓶、长颈瓶、梅瓶、鹅颈瓶等多种,另外有考古出土的圆壶、方壶等。汝官窑水仙盆有7件,其中4件收藏在台北故宫、1件收藏在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1件收藏在吉林省博物院(锯口包铜)、1件收藏在河南省考古研究院(1987年出土残器修复)。三足樽有2件,分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和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

两岸故宫同根同源,在北宋汝窑瓷器收藏方面各具特色,互为补充。如台北故宫收藏的4件椭圆水仙盆、3件瓶、1件荷花式温碗、1件椭圆形碟是故宫博物院所没有,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足樽、三足承盘、撇口碗、鹦鹉形熏炉盖钮等则是台北故宫所没有。

图七 宋汝窑豆青釉瓷洗(1981年汝州市骑岭乡十里铺村宋墓出土,现藏河南省汝州市汝瓷博物馆 )

图八 汝窑瓷器器型分析图

(三)汝官窑瓷器铭文分析

乾隆皇帝有着一定文学素养,又风雅好古,做了不少关于瓷器的御制诗,有的把它镌刻在瓷器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带有乾隆御制诗的瓷器约有300件,汝窑瓷器有22件琢刻有乾隆的御制诗,这说明乾隆特别珍爱汝官瓷。其中台北故宫13件,北京故宫4件,英国大维德基金会2件,英国大英博物馆2件,香港艺术馆1件。另外,北京故宫有两件圆洗既刻有御制诗又刻有“丙”字,台北故宫有1件圆洗刻有御制诗和“甲”字,1件圆洗刻有御制诗和“丙”字,1件盘刻有御制诗和“甲”字。

另外有17件刻有少量文字,内容包括天干、宫殿名、姓氏等。传世汝官瓷上所刻宫殿名见有“奉华”和“寿成殿”两种,目前学界多认为“奉华堂”为南宋高宗德寿宫的配殿,系刘贵妃居所;而“寿成殿”则为南宋孝宗成肃皇后谢氏的居所,刻此铭文的器物当与该宫殿有渊源。已知刻“蔡”字的汝窑瓷器有两件,分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对于“蔡”字的含义,可能是北宋徽宗时期的权臣蔡京有关。传世汝窑瓷器刻“甲”、“乙”、“丙”字铭文者,一般认为是划分文物等级的标识。清宫档案中明确记载乾隆皇帝曾下令在清宫收藏的瓷器和所配的架座、囊匣上,分别以“甲”、“乙”、“丙”等字标注器物等级。[1]传世的汝瓷中“甲”字铭文的有3件,“乙”字铭文的有1件,“丙”字铭文的有3件(见图九)。

图九 汝窑瓷器铭文分析图

(四)汝官窑瓷器来源与完残情况分析

汝官瓷的主要来源为清宫旧藏,其次是窑址考古发掘与窖藏的发现。传世汝官窑瓷器有90余件,包括旧藏、拨交、接受捐赠、移交和征集购买,但主要是清宫旧藏。出土汝官瓷有20多件,主要是窑址和窖藏出土文物。

晚晴民国时期社会动荡,致使大量珍贵文物流失。1948年底,国民政府把故宫部分文物精品转运台湾,其中包括21件汝窑瓷器。帕西瓦尔·大维德爵士也是在这期间收藏不少中国瓷器,其中包括12件汝窑瓷器。

汝官瓷完整和基本完整的有80件,残缺和严重残缺(含缺失部件)有40件。

七、小结

汝窑,是宋瓷中最受珍视的一种瓷器,缘于文献中对其的高度评价和供奉御用的官窑性质。明代以后在文人著作中常常将宋代的许多窑汇集一起点评、记录,在这些著作中汝窑一向名列前茅。明后期逐渐形成了宋代名窑的说法,汝窑也一贯位居名窑前列。二十世纪最终形成的宋代五大名窑概念,通常将汝窑列为第一。由于汝窑生产的时间并不长,北宋末金军入侵中原时宫中所藏器物又大部分遭到破坏,因此南宋初年就已十分珍贵。南宋文献中称“近尤难得”应为不虚,明清以来更成为宫廷所追求的收藏品,所以,现在存世的汝窑传世品,大部分原本是清宫所藏珍品。

此次统计主要是根据“一普”中的我国馆藏珍贵文物数据中得到,并经过甄别和完善,统计得到中国内地博物馆收藏有63件宋代汝官窑瓷器,我国港台地区的博物馆及私人收藏有26件,国外有31件,合计为120件。另外,考古发掘的部分汝官窑瓷器尚未统计在内,这需要考古单位进一步公布出土汝瓷信息。一些个人收藏的也未统计在,有些需要进行文物认定。此次统计的目的在于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汝官瓷数量特征,尽可能为汝瓷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全面和准确的汝官瓷统计信息,方便人们研究。

(作者系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总工程师)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