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 | 推动“设圈”深度祛魅,防范低龄玩家持续深陷泥潭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11-10 14:51 76831

□蒋璟璟

7万元一幅画、50万元一个人偶娃娃……在“二次元”的世界里,如此高价格的“定制产品”,已成一些年轻人甚至未成年人争相追逐的对象。记者调查发现,在年轻人中风靡的“设圈”“绘圈”“娃圈”,“名人效应”“逐利冲动”和“饥饿营销”等套路交织,天价商品吸引了一些人冲动消费、盲目消费甚至借贷消费。(新华每日电讯)

今年4月,“13岁女孩6个月花掉70万买画”一事曾引发轩然大波,连带着把“设圈”这一隐秘的角落第一次呈现于公众视野。顺藤摸瓜,一场大起底之下,“设圈”之内的种种诡谲、算计与暴利,遭遇广泛曝光。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全民关注,显然并未给这个二次元小圈子带来多少改变。时至今日,“设圈”依然如故,封闭的市场越炒越热,“设子”的价码越来越高。一众涉世未深的玩家,很多已然分不清楚自己真的是“乐在其中”,还是“泥足深陷”。

“设圈”作为一种小众亚文化,其基础逻辑很好理解。那就是把个人的偏好、幻想具象化、实物化,通过定制特定卡通人物或者人偶娃娃来“圆梦”,继而衍生出相应的商品和劳务交易。按理来说,买卖自由,“设圈”这门生意貌似也算是存在即合理的。可现实的问题在于,“设圈”并不只是正常的商业买卖,而还内含有“精神操弄”“人格驯驭”“成瘾性养成”的暗面。一旦入坑,就可能被裹挟其间,个体的审美趣味和购买行为,都可能被扭曲。

整体观察而言,“设圈”类画作,其人物形象大多呈现出一种怪异的特征,那就是“极致的华丽,深度的孤独”。不成比例的五官,空洞惨白的表情,总是孑然一身,缺乏连结,无所依凭。很多低龄玩家,深深沉溺于“设圈”里,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可以短暂忘记真实世界里的不如意,会把孤僻调适到一种怡然自得的模式。就强化“自闭”与“逃离”而言,设圈堪称是强效的“精神药品”,而其副作用,便是强烈的致幻性、依赖性,以及不菲的经济成本。

在一种飘飘然、恍恍惚惚的精神状态下,设圈玩家们,很难做出理性的消费决策。由此导致两个结果:其一,失去了理智评估和“议价”的能力;其二,买买买成为下意识的习惯,根本停不下来。也恰是在这一大前提下,我们看到,“设圈”漫天要价,卖方主导了一种碾压式收割的秩序。当文化维度的“次元壁”构成了一个封闭细分市场的规则壁垒,约等于就是“瓮中捉鳖”了,这几乎是阳谋,只不过当局者迷而已。

“设圈”没有原罪,但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设圈产业链,是存疑的。就如同任何一类文化商品一样,乱象丛生“设圈”“设子”,同样应该走出神秘、自我祛魅,在一个开放、健康的市场生态内,重构公平的供需关系、定价体系和价值导向。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