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许永强:蜀中自古多医家

封面新闻 2021-11-09 14:40 48597

文/许永强

历史上,四川医学繁荣,宋朝后,已成为当时中国医学发展中心之一。北宋的唐慎微、明朝的韩懋、清朝的曾懿等,皆为名重一时的医家,其著作《证类本草》《韩氏医通》《医学篇》等皆为医学名著。值得一提的是,两宋时期,蜀中医学在本草学方面就代表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水平。

唐慎微与《证类本草》

唐慎微(约1056-1136),字审元,四川蜀州晋原县(今四川崇州市)人,也有文献说他是成都府华阳县(今成都市双流区)人。北宋著名医药学家。

唐慎微出身于医学世家,自幼喜爱读书,经子传纪、佛书道藏,无不涉猎。至于古代医经和历代诸家方书,更是认真学习,反复揣摩,细致较核,以定优劣。宋哲宗元祐年间,唐慎微应蜀帅李端伯召请,到成都行医。后遂居成都。

据唐慎微同乡宇文虚中《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记》载,唐慎微外貌丑陋,不善言辞,头脑却十分聪明。他分析病症,仅寥寥数语,而处方用药,非常谨慎,“洽病百不失一。”唐慎微用药精准效验,成为极受人爱戴的名医,当地人都叫他神医。

宇文虚中的父亲宇文邦彦患风毒病,请唐慎微医治,一投药,即“疗之如神”。病愈后,唐慎微预料病未断根,此病往后还可能复发,在离去前留下一封缄好的书信,并叮嘱一旦旧病复发,便可启开书信。不出所料,宇文邦彦旧病复发,打开书信,里面记有三个方子:第一方疗风毒再作,第二方疗风毒上攻,第三方疗气促欲作喘嗽。宇文邦彦按信中之方依次服药,半月后病即痊愈。

唐慎微不仅医术精湛,医德也十分高尚。凡病人有请,总是有求必应,随喊随到。“其于人不以贵贱,有所召必往,寒暑雨雪不避也。”他和三国时的董奉一样,看病不要钱。董奉看好病后,只叫病人代栽一到五棵杏树;唐慎微看好病后,只让病人替他收集一二个单方或验方做为报酬。他的这个要求,得到广大患者的支持和赞赏。他在编写《证类本草》时,其中的附方大多是这样从群众中搜集来的。

唐慎微在治疗中,深知药物学之重要,遂下定决心奋力重修本草。他在全面研究历代本草学著作的基础上,广搜博采,遍读经、史、子、集等各类文献。在阅读中,他把有用的资料一一记录下来,并收录在自己的书里。目前已散佚的《开宝本草》《日华子诸家本草》《嘉祐本草》等书的内容,就是依靠他才保存下来的。经过若干年辛勤努力,唐慎微编撰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标志着我国本草从此具备药物学的规模。

《证类本草》集北宋前药物学之大成,全书共31卷60万余字,共收录药物1558种,其中新增药物476种,灵砂、桑牛等皆为首次载入。每药均有附图,查阅时有按图索骥之便。

唐慎微治学十分严谨,在编撰《证类本草》时,对药物主治等方面,既详加阐述与考证,说明药物的采集、炮制方法和主治功能,又在每药后附载有关方剂,便于对照使用,临床价值高。他还首创了沿用至今的“方药对照”的编写方法,“集书传所记单方,附于本条之下,殊为详博。”其写法被后世本草书撰写者所沿用。更可贵的是,全书还附载古今单方、验方、方论,不仅保存了丰富的民间方药经验,也为后世本草整理指出了正确方向。

该书最早刊行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就风行于世,名倾公卿。唐慎微能以个人之力,完成如此宏伟精湛的药学巨著,非常难能可贵。尚书左承蒲宗孟根据唐慎微对医药的贡献,按例奏与一官,但唐慎微竭力拒而不受。

当时宋朝的统治者对本草书的修订非常重视,官编、私篆的本草书层出不穷。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却能面目一新,突破诸家本草水平,使当时刊行的各类本草大为逊色,就连宋王朝也不得不承认该书的成就,屡派医官修订增补,并作为官编的药典颁行全国,还传至朝鲜、日本等,对促进中外医药交流做出了贡献。

李时珍对它给予很高评价:“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李时珍也是以《证类本草》为蓝本撰《本草纲目》的。近代学者认为,早在11世纪就已产生如此规格宏大、科学价值较高的本草巨著,实为难得。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赞本书“要比十五和十六世纪早期欧洲的植物学著作高明得多”。

韩懋与《韩氏医通》

明朝医家韩懋,生于正统年间,字天爵,号飞霞道人,又曾改名白自虚,人称白飞霞,四川泸州人。其父任东路总兵,戍于小河将台(今四川松潘县)。其兄韩恩,最初任四川都司署都指挥金事,后升任吏部考功郎、太常寺卿等职。

本为将门之子的韩懋,幼而聪敏,善诗能文,禀质气弱,因考科举不中,且体弱多病,乃弃儒学医。

成化十三年(1477),多年供事边远冷寒烟瘴之地的韩父患脚气之疾。弘治十一年(1498年),韩母去世。韩父伤心悲痛,导致病情加剧,头发渐白,牙齿脱落,衰弱愈侵。无奈之下,韩父只好请韩懋的表舅华恒岍前来治疗。当时,韩懋随父身边,专侍汤药,得以跟随华恒岍学医。华恒岍离开后,韩懋便自主医药,为父治病,颇有效验。

一日,韩父命人将韩懋日常所用汤药之方书录成集,赐名《韩氏有效方》,并亲自作序。正德十三年(1518),韩父去世,韩懋远出游历,几遍天下,先后得峨眉山高人陈斗南、金华名医王山人、武夷仙翁黄鹤老人、庐山良医休休子等秘传,数年实践,医术逐渐精深。

韩懋远游行医期间,韩恩裹检家中医书,偶见《韩氏有效方》稿,命五弟韩恕加以编次。嘉靖元年(1522),在韩恩的安排下,韩懋将《韩氏有效方》加以精心补葺,内容丰富了许多,名曰《韩氏医通》,于是刻板广传。

《韩氏医通》上下二卷,分9章,共95则,上卷为绪论、六法兼施、脉诀、处方、家庭医案;下卷为悬壶医案、药性裁成、方诀无隐、同类勿药。韩懋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六法兼施的医案。提出病案应包括望形色、闻声音、问情状、切脉理、论病源、治方术六大部分,制定了较详细的病案格式。提倡“凡治一病,用此式一纸为案。”不能因其繁琐而“为谋弗忠”。只有望、闻、问、切以详察内外,才能准确地判断病源予以处理。开创了记载完整病历的先例,更为后世医家书写医案的准绳。

在诊断疾病上,韩懋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重要性。这在当时夸大脉诊、舌诊的情况下,强调四诊的重要性,提倡四诊合参,实属难能可贵。韩懋极其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写医案“首填某地某时,审风土时令也”。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对疾病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同时,又指出“阅古方,必如亲见其人察禀赋与当时运气风土,始可以德作者之意”。在《韩氏医通》所载医案中可以看出,韩懋辨证用药,时刻不忘地域环境、季节气候、生活习惯对疾病的影响,乃治病审察内外、重视人与自然的典范。

《韩氏医通》所载补益之法也非常详备。如治痰良方霞天膏,妇科秘方女金丹,外科妙方滇壶丹等。自制诸方,亦简而精妙,如治疗老年咳啾、气逆的三子养亲汤,防治瘟病的五瘟丹,健益小儿的七味保婴汤等。

《韩氏医通》对中医诊断学内容的充实、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正如黎颙所言,《韩氏医通》“实从医之指南,自卫之夏屋”。

曾懿与《医学篇》

历代蜀医不乏其人,但少见女性为医,有著述的女性更为罕见。清朝的曾懿,是我国古代女中医中最著名的。

曾懿(1852-?),字伯渊,名朗秋,四川华阳人。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其父曾咏官至知府,其母左锡嘉是江苏常州有名的才女,擅长书画诗词。在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的父母并没有因为她是女儿就阻止她学习文化知识。为让曾懿能更好地接受教育,特地把家搬到成都浣花溪一带。

在母亲的督促下,曾懿博览群书,研读经史,兼及绘画诗词,学问日益精深,成为一方才女。曾懿10岁时,曾咏病故,即随母亲回华阳老家,帮助母亲照顾弟弟妹妹,为母分忧。

同治年间,病疫大起,乡民多染患。当时的医生拘泥于古方,不知变通,致使许多乡民不治而亡,曾懿甚为痛恨,决心从医。曾懿家中医药典籍藏书颇丰,在照顾母亲的同时,仔细研读医书,并应用于临床,几年后颇有心得。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受维新思想影响,看到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曾懿深感所学词章之学于救国无实际用处,只有男性不足挽救国家的危亡局面,必须兴女学,鼓励女子接受教育,使女子也投身救亡图存的运动中,只有大家团结一致,才可救国强国,救人民于水火中。曾懿著有《女学篇》,详细论述兴办女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在《女学篇》中论述了卫生保健知识,重视身体健康,增强国民。

曾懿的早期经历促成她学医的动力,后期接受西医先进知识,贯通中西。在治疗疾病中,曾懿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对症治疗。她不仅熟读《内经》《伤寒论》《金匿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熟练运用经方,还善于积累经验,运用时方、自制方和经验方。这些丰富了她的临床经验,提高了治病效果,为后人提供了经验。她还纠正一些古方中的错误之处,警示后人。

曾懿的思想和学识,主要反映在她的著作《古欢室丛书》中。这部丛书由《女学篇》《医学篇》《诗词篇》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谈论医学的主要是写成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医学篇》,当时曾懿已经54岁。《医学篇》为木刻本,分上下册,各4卷。上册第一卷有脉论、舌色论、温病、伤风,伤寒病论等,第二卷为温病传入中焦治法,第三卷为温病传入下焦治法,第四卷为伤寒治法。下册第一卷为杂病,第二卷为妇科,第三卷为小儿科,第四卷为外科。书中将伤寒、温病二症病情及治法,分辨明晰,详论数章。

曾懿曾得过4次温病,全赖著名温病医家吴鞠通的理论指导转危为安。因此,她十分祟拜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在《医学篇》中,她将《温病条辨》要方摘录成帙,明澈显要,一目了然;再附以生平经历之各科效验古方、时方和自制诸方,使学者从中获益,不致受庸医所贻误。

《医学篇》反映了当时的疾病流行庭势化及中医在当时的发展状况,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曾懿的中西汇通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提高了临床水平。

评论 2

  • fm48787 2021-11-12

    厉害了

  • fm1906663 2021-11-09

    不错不错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