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昆线上的“新青年”

新华社 2021-11-02 22:32 55336

新华社成都11月2日电(记者杨进、萧永航)“不知道哪一根钢钎打进去大家就会变成‘落汤鸡’,头顶‘水帘洞’干活已经是家常便饭。”在四川省小凉山深处的成昆铁路峨眉至米易段(峨米段)扩容工程施工现场,1982年出生的中交隧道局项目总工武建林一边向记者介绍工程进展,一边打趣道。形象的比喻和风趣的谈吐中,也透露出施工的艰辛和危险。

地质勘测、开山架桥、掘进隧道……在新成昆铁路上,一大批“80”“90”后的青年铁路人,多年如一日扎根大山深处,奉献着青春力量。

成昆铁路——一条修建于半个世纪之前的千余公里铁路线,曾被联合国称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唤醒”了沉睡千年的村寨,也送走了极端的贫困。

然而,由于既有线路沿途地震、泥石流、洪水等多种地质灾害频发,老成昆线运力已不能满足当下日益增长的需求。近年来,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开始陆续分段实施,增建二线、新建双线,又称成昆铁路复线工程。

中交隧道局项目总工武建林正在隧道口建立力学模型。新华社记者 杨进摄

“对于一个基建人,能参与到新成昆铁路修建项目中,是无比荣幸的事情。”2018年,武建林带着一腔热血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作为技术骨干的他,刚到就被眼前的施工环境吓了一跳,“从事隧道施工十多年,这是我遇到最难施工的隧道。涌水突泥量之大,在国内外的隧道施工中都极为罕见。”

中交隧道局在成昆铁路复线峨米段项目施工的线路全长21千米,包括了5桥3隧1站1区间路基,其中吉新隧道和新越西隧道因穿越地质断层和多套地层,施工过程中遇到了涌水、突泥、岩爆、高地温、坍塌等多种地质灾害,是成昆铁路复线建设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隧道施工现场。新华社记者 杨进摄

记者来到还未贯通的新越西隧道,看见入口处大量的涌水不断流出,“最多时一天能达到4万方”。在昏暗的灯光中乘车十分钟后,记者来到掌子面,眼前的岩石上如同装上了数十个水龙头,施工人员在“大雨”中艰难地将一根根钢钎打进岩石中,为后续爆破安装炸药做准备。

“最害怕的就是正在前方施工同事的来电。”同行的项目副经理孙德金感叹道,复杂的地质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2019年9月吉新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大规模塌方,刹那间产生了近6万方的涌水突泥。

“项目上大多是‘80’‘90’后的年轻人,都选择顶在一线抢险救灾,没有一个人退缩。”项目经理蒋仁国告诉记者,在大山深处施工,除了艰辛和危险,远离家人带来的孤独寂寞、缺少娱乐导致的枯燥疲惫,对年轻人来说也是挑战。

目前,中交隧道局峨米项目共80余人,没有一人来自凉山本地,许多年轻人都是“新婚即异地”。

项目工作人员正在隧道内进行现场监控量测。新华社记者 杨进摄

“大家远离家乡,几年坚守,都是因为心中有一个‘成昆梦’。”“80”后牛井辉的家在青海,2018年来到项目后只回过三次家。“家里老人年纪大了,只能留下妻子在家照顾。”牛井辉说,“每次回家孩子对自己都很生疏的样子,躲得远远的,我心里很难受。但是他长大后,当他坐上新成昆线上的火车时,一定会理解爸爸的选择,到那时他可以自豪地炫耀‘这条铁路是我爸爸修的’。”

项目质量部副部长赵高印告诉记者,经历成昆复线建设对年轻人来说意义重大,在现场处置突发情况、学习施工工艺都是在积累经验、磨炼本领。

“来这个项目大家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再苦再难再累也得咬着牙坚持,老一辈建设者的成昆精神始终在激励我们。”蒋仁国说。

成昆复线是国家一级双线电气化铁路,采取分段建设的方式进行改造,全长860公里。开通运营后,从昆明至成都将由现在的20小时压缩到7小时左右。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