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大夏”遗珠——坐落在长江边上的重庆南岸弹子石摩崖造像 | 川渝秘境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10-26 22:49 66738

封面新闻记者 李茂佳 喻言

在重庆南岸弹子石街道,有一尊石刻弥勒大佛,其背负陡崖峭壁,面对滚滚长江,与江北的文峰塔隔江相望,自古以来是溯长江而上进入重庆主城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弹子石摩崖造像”。

在这尊大佛身上,有着许多个“唯一”的标志——重庆主城区唯一一尊“国宝”级大型摩崖造像、长江三峡库区唯一元代摩崖造像、长江三峡库区规模最大的摩崖造像、全国唯一可确认由农民起义军政权凿刻的石刻造像。

9月中旬,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推出“你不知道的川渝秘境”系列报道,寻访四川、重庆两地的石窟石刻等古迹,挖掘这些名胜背后的“秘境”故事。这一站探秘,我们来到了重庆南岸弹子石街道,揭开“弹子石摩崖造像”的神秘面纱。

大佛以面江为原则,依山就势布局。

大佛以面江为原则 

依山就势布局

 驾车驶入弹子石街道集翠村1号,只见一座大佛造像背东面西,依山凿刻。据测量,整个佛龛高10.6米、宽10.14米、深2.8米。

再细看,龛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一佛为弥勒佛,高达7.5米,呈倚坐式。弥勒面相方圆,表情敦厚,高肉髻上雕刻有螺发,高眉骨,大眼,双目平视,两唇微微闭合,似在凝视远方。

弥勒佛左右两侧各雕一身双手合十的弟子,高2.3米,二弟子均交领袈裟,一老一少,年老者居左,年少者居右,虔诚作礼。在佛龛左侧约10米处,有清代摩崖刻石,写着:“大慈大悲大愿;佛骨佛眼佛心。”

修复弹子石摩崖造像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弹子石大佛造像并没有按照传统意义上的正南北方向开凿,而是以面江为原则,依山就势布局。雕刻精美、技艺纯熟,采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所刻线条流畅柔美、人物神态细腻传神、个性特点鲜明突出,具备较高的工匠艺术。”

正在修缮的大佛造像

    大佛造像历史照片

“大佛洗脸江水满” 

成为重庆人心中的文化记忆

要了解这个传奇的造像,还得从六百多年前的大夏国谈起。

元至正17年(公元1357年),红巾军将领明玉珍率部入川,于元至正23年(公元1363年)统一全川,建国大夏,定都于重庆。明玉珍建立政权后,便立即下令修建大佛。

至于明玉珍为何在弹子石一带修建造像?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定论。

不过有一个说法至今在民间流传。当年,长江重庆段水患频繁,江水流经“大佛”这段江面滩险浪急,行船常在这里触礁沉没。《巴县志》记载,明玉珍为“镇水妖驱鬼怪”,命都察院邹兴于元至正22年(公元1362年),在人头山对面高崖之上雕凿弥勒大佛,以镇江中水妖保黎民平安。

在数百年的岁月里,大佛还有了一项“副业”——水文标志。每到春夏江水上涨时,“大佛”的佛脚浸入水中,民间便用“大佛洗脚”“大佛洗手”“大佛洗脸”来形容长江水位的变化。 长此以往,“大佛”已成为一代代重庆人心中独特的文化印记。

    修缮前的大佛造像侧面

我国唯一可确认的

农民起义军政权凿刻的佛教造像 

弹子石摩崖造像见证了百年的风雨飘摇,也被时光镌刻上了印记。由于年代久远,摩崖造像面临严重的各类风化病害困扰,亟需修缮。2017年,其保护工作正式启动。

“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始终坚持研究与保护并行的方针,逐步开展了弹子石摩崖造像的病害调查、工程地质调查以及水文地质调查等基础工作,进行了造像风化特征与病害机理分析、保护修复材料筛选、加固技术研发等研究。”弹子石摩崖造像一期本体修复工程相关负责人介绍,前期研究相对成熟后,2020年6月,弹子石摩崖造像一期本体修复工程全面开展。目前,一期保护修缮工作已完工,后续还将进行二期保护修缮。

重庆市南岸区文保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弹子石摩崖造像修缮完成后,南岸区将对其进行全面展示利用,以文物本体为核心,创建一处具有休闲娱乐及历史文化展示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让这座隐于江畔的中心城区第一石质大佛成为全民共享的开放性文化遗产公园。

2013年,弹子石摩崖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它被国家文物局纳入“川渝地区石窟及石刻保护专项试点”。

据了解,弹子石摩崖造像是重庆市区内规模最大的摩崖造像,是重庆地区元代石刻造像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唯一可确认的农民起义军政权凿刻的佛教造像,对于研究古代宗教、艺术以及元末明初四川特定的社会历史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近七个世纪来,弥勒大像慈祥温和的目光注视着江上行色匆匆的过客,注视着无数虔诚的信徒顶礼对自己膜拜,凝望着人世间沧海桑田,与无穷无尽的长江一般,给人们带来前行的希望和心灵的慰藉。

评论 1

  • fm1828713 2021-10-28

    有意思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