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川南大地的红色记忆——评冰春长篇小说《战将》《川江英雄》

封面新闻 2021-10-26 11:17 40422

文/张叹凤、陈珂伊

川南知名作家冰春长期致力革命战争题材书写,自2012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战将》后,2019年又推出长篇力作《川江英雄》,两部长篇小说都在广大读者中引发强烈反响。前者荣获“四川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殊荣,后者由中宣部主办的“学习强国”平台以红色长篇连播献礼建党一百周年音频推出,并改编为广播连续剧,剧本已杀青,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冰春的革命战争题材小说,是川南革命征程与历史风云交会的生动写照。

《战将》以1926年12月泸州、顺庆起义历史事件为轴点,以泸州“战将”邓光达一生的抗战经历与解放战争为主线,叙述了自1926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间长达20余年的民族救亡与革命奋斗史。深受“五四”启蒙影响的知识青年邓光达,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笔从戎;在战场上,邓光达师从总指挥刘伯承等革命将领的战略战术,秉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出生入死,愈战愈勇,演绎了一部“战将”传奇。

相较于“战争全景录”式的小说《战将》,《川江英雄》则将叙述视点集中于“川江流域”,以泸州地区作为地域背景,叙写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四川泸州解放的“国共谍战史”。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令声中,潜入国民党反动派阵营,中共党员任晓光、秦菲菲等人于险象环生的境地中开展谍战情报工作,为大西南的解放、人民解放军“二野”“四野”的胜利挺进做出了卓越奉献。

展阅冰春小说,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民族气节与革命英雄主义情操感人奋发。历史远去甚至“被遗忘的英雄史”,重新历历如绘呈现于读者眼前。

一、英雄精神的传承延续

冰春小说《战将》和《川江英雄》对于“英雄”与“英雄群”形象的着力塑造,凸显民族与革命战争年代英雄精神的壮举。无论是革命浪漫主义渲染的英雄“战将”邓光达,还是以白描手法、“平视”角度塑造的谍战英雄任晓光,他们身上均体现出刚毅坚强、有勇有谋、出生入死、无畏牺牲的英雄情怀气节,以及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共产党员优秀品质。

邓光达先后投身于北伐革命、南昌起义、反围剿战争、淞沪抗战及多个重大战役,始终冲锋在前,身先士卒,排兵布阵,足智多谋;在艰苦岁月“食不饱,穿不暖”的恶劣条件下,不改其志,与战士同甘共苦,争取胜利。

《川江英雄》潜伏于敌人阵营的任晓光等同志,为四川解放做好了“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思想准备,他们始终坚信“黑暗过后是黎明”,光明必将普降祖国巴蜀大地!

离开泸城的前一天晚上,在任家小院话家常的时候,何柏芝笑问:“晓光,同你和菲菲第一次接头见面的时候,当你报上姓名,还记得我说过一句什么话吗?”

“记得。当时你诧异了一下,说‘任晓光,好名字’。”不待晓光回答,秦菲菲先说了。

“知道我为什么说这话吗?”何柏芝抬头仰望朦朦胧胧的月亮,缓缓道,“我牺牲的丈夫邓光达,在‘一二八’淞沪第一次抗战时,曾用‘任晓光’这个笔名,在《民国日报》发表过抗战的诗歌。”

两部长篇小说有着内在的精神气质与情怀联系,于情节方面也首尾相照、诗兴豪迈,实为英雄战歌的响遏行云、经久回荡。

作家有意将“从草莽到英雄”固有模式作“有据调试”,充分表现英雄气与亲和力的紧密关系,“开国元帅中,知识分子出身的人物占据了十之八九”,作家笔下的英雄,“儒将”气息出之有据,从而写来如有神助。两部小说“跨越”文本存在的互文“空间”,建构起畅达自然的阅读美感效果。

二、光辉人性的讴歌赞颂

作家对于战争与爱情、亲情、友情等交织叙述,着意展现战争年代光辉的人性色彩,从“人”的情怀出发,给予战争题材小说温暖的色彩与诗兴。

两部小说都塑造了多位革命女性形象,如《战将》引荐邓光达等优秀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引路人”关梦兰,由传统“闺阁”迈向革命的白如冰,与邓光达相识于井冈山红色根据地的女游击队长何柏芝;《川江英雄》中潜伏“虎穴”的秦菲菲等。

在战争中,革命女性的爱情源于“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相信组织,相信党!”,但她们生活中的温情、细腻、爱美以及对真爱的向往,与生俱来,人物描写真实可信,血肉丰满。当这些女性为国家民族为革命英勇牺牲,更能凸显“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艺术张力。

《战将》邓氏家族两代人均投身于近现代革命,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爱国热情。虽然一度分属国共两党,但在民族危亡之际,一致对外。亲情的“血脉”关系与大义的同仇敌忾,更彰显川人识大义、明大理、敢为天下先的优秀传统。

小说也表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与情怀。在《战将》中对反省与投诚的日本军官士兵的描写,颇为生动具体。如日宪兵队长三浦俊夫、飞行员山田井马以及藤野医生。他们在中方正义与人道主义感召下,终于走上反法西斯的道路。用一己之长,服务于抗战。在大写的“人”字方面,作家用笔精深。

三、地域特色的突出标识

作家冰春热爱自己世代生活的川南大地,有意将地方特色融入情节小说。他把巴蜀、川南视为文学书写的沃土。两部小说都将泸州作为书写的底色与地标,突出体现了作家的家园情结。

《战将》与《川江英雄》呈现了自1926年泸州起义至1949年泸州解放期间四川乃至整个中国的民族抗争与红色记忆。讲好中国故事,无疑是冰春小说创作中持守的艺术信念。

历史上,泸州起义动摇了北洋军阀在长江上游地区的反动统治,对四川军阀形成了有力对抗与牵制,同时配合了北伐革命。1949年12月泸州作为四川最早解放的区域,胜利围堵了川西南地区四十余万国民党残军,粉碎了蒋介石负隅顽抗的军事布署。泸州经验是中国革命史上光辉一页,“喜看旭日东升时,红旗漫卷大西南!”作家文笔及此,不由豪情满怀。

小说从护国军兴起到川军出川抗战再到人民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画卷,淋漓尽致,堪称可歌可泣。作家是这样认知的:“一座城市是一个国家的缩影,现在不写出故乡解放前夕先辈们的故事,后人恐怕就更不了解他们知道他们了。”书写,正是为了铭记!

冰春革命战争题材小说着力川南英雄群像的塑造,悲壮与热烈共存,英雄与平凡同歌,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水乳交融。长篇小说《战将》《川江英雄》正是红色记忆的文学生动表达,是堪称有益有水平的力作。

(《战将》,成都时代出版社,2012.8.《川江英雄》,四川民族出版社,2019.6.)

【作者简介】

张叹凤,本名张放,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珂伊,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研究生。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