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川北医学院党委书记喊话全球校友:不忘川北医精神,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

川观新闻 2021-10-25 17:25 38542

学校发展的70年,每一寸光阴里都刻录下了每一批川北医学子的努力。川北医今天的成绩,是一代代川北医人用心智和汗水书写的,学校不会忘记!你们是川北医永远的骄傲!今朝的你或许霜染两鬓,或许风华正茂;或许身在医院、校园,或许远在异国他乡,但无论何时何地,欢迎你回家,你是母校最牵挂的人,而母校永远都是你的坚强后盾和精神家园。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愿全球校友不忘川北医精神,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祝福大家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万事顺心。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

10月25日,川北医学院党委书记张勇面对川观新闻镜头喊话全球校友,诚邀大家于10月29日回校参加建校70周年庆典活动。

70年薪火相传,70年栉风沐雨,川北医人始终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秉承“敬业、博爱、求是、创新”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生命”的办学思想,赓续红色精神,扎根川北基层,书写出一卷砥砺前行、开拓进取的时代风华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回望川北医学院70年办学历程,川北医学院将如何赓续传承红色精神,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党建工作模式?如何从历史中探寻未来学校构建的灵感?如何运用“大思政课”进一步完善育人机制?目前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在本次专访中,张勇书记都一一进行了阐述。

问:作为坐落在川北红色重镇南充的专业型大学,川北医学院从诞生伊始就拥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在新时期的发展阶段,学校是如何通过巩固党建工作,完善党建体系来促进全方位发展的?

张勇:川北医学院是一所伴随共和国建立成长起来的具有红色基因的学校,一直以来,一代代川北医人坚守办学初心,赓续红色血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将党建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抓手,以党建促发展。

进入新时期,学校更是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贯穿融合于各项工作,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12345”党建工作模式,即锚定“一个目标”(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两化推进”(标准化推进和规范化推进),强化“三级联动”(党委、二级党组织、基层支部),抓好“四项工程”(“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工程、干部党性修养教育和履职能力培育“双育提能工程”、“先锋引领工程”、“党建品牌铸造工程”),打造“五类主体”(把方向过硬、管大局过硬、做决策过硬、保落实过硬的“四过硬”领导班子,具备忠诚、干净、担当政治品质的“三具备”党员干部,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模范教师,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十六字精神”的医护先锋,落实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五点希望”的新时代青年人才)。

我们的主要着力点还是放在抓政治建设上,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继而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上一体化推进。

张勇赴稻城县开展乡村振兴调查

问:“以史为诫,以史为镜”,纵观川北医学院70年校史,学校哪一段时期的历史是让您印象深刻的?能否从中汲取到经验教训为未来学校构建提供灵感?

张勇:纵观学校70年的发展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改为专科学校之前;专科到本科过渡阶段;更名并转为本科到07年水平评估阶段;水平评估后到现在这个阶段。每一段的历史中都有让人印象深刻的记忆。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85年升格本科阶段对我触动很大。从提出更名到实现更名的短短一年半时间内,全校上下团结一心向前看,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积极改善办学环境,大力拓展教学实习基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抓住机遇的同时,整个学校呈现出极其强大的团结力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这种抢抓机遇、大胆改革、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正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值得全校师生学习。特别是在今天学校面临如何再上新台阶的发展形势下,我们更需要从这段历史中提取经验转化为动力。只有全员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当时“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捡起来,学校才能高速发展,实现更名大学的目标。

问: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学校需要提档升级,人才是关键。针对人才“引育并举”,在未来有什么新的措施出台呢?

张勇:“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作为一所非中心城市的地方性大学,学校一直不断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留住优质人才。

川北医学院现有教师1200余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66人,硕博人数在专业技术这支队伍中占比为65.35%,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部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留学归国专家学者近100人,形成了较为成熟、合理的以年富力强青年教师为主体,老中青结合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目前,学校已制订了《川北医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川北医学院教职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等制度。未来五年,学校将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以党管人才为原则,坚持“引育并举”,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上新水平。一方面,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通过“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引才方式,重点加大引进学校紧缺急需高端人才,结合学校发展需要,创新实行柔性引进、项目聘用等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为校外优势特色学科带头人等领军人才开辟“绿色通道”。今年我校已成功引进30名来自985高校的博士生;

另一方面,全面实施人才培养工程项目,分批分类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内培力度,培育学校自己的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教学名师、中青年教师骨干、思政教师队伍,为学校更名大学奠定人才基础。

问:如何合理运用“大思政课”进一步完善育人机制,实现铸魂育人“三大转变”?

张勇:在立德树人的语境下,学校深化内涵发展,完善育人机制,壮大育人主题,丰富育人元素,善用“大思政课”推动铸魂育人实现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从“独角戏”向“合奏曲”转变、从“书面化”向“实践化”转变。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研判会,及时分析形势、解决问题;教学管理部门、后勤保障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构建“三位一体”育人联动工作模式;加强医教协同,进一步完善贯穿全程院校联动的医学生德育教育机制;整合力量,利用精神卫生学院专家资源和先进设施,协同学工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心理育人专业化。

校领导带头上好每学期的“思政第一课”和“开学第一课”;聘请50名援鄂医疗队成员担任新生年级班主任,组成宣讲团开展巡回宣讲;专业教师充分挖掘和运用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在每一堂课程中;实施“银龄育人计划”,退休专家纷纷重上讲堂,讲述他们与川北医共奋进,同奋斗故事;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同时,设立川北医学院网络思政大讲堂,邀请学校海内外优秀校友,分享成长经历,邀请地方党政干部讲解乡村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的背景及进展,推动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育人共同体”。

不仅通过课堂讲授,学校还倡导通过实践去感受去学习。学校组织学生群体开展“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活动,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实地受教育;把抗疫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百米弘扬抗疫精神手绘墙;改造校史馆,在校史馆内设立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专篇,用学院抗疫斗争实践“鲜活教材”讲好疫情防控“大思政课”。学生们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抗疫青年志愿服务队伍、防艾志愿服务工作者队伍成为了“行走的思政课堂”,学生们自身受教育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

问:在未来,校企合作、校地联合上,还会有什么新的举动和措施出台么?

张勇:作为一所扎根地方的省属高等医学院,川北医学院不断加强与地方的联系和交流,建立与地方对外联络与合作的友好关系,不断拓展合作区域和领域,促进产学研用融合,服务地方医疗事业发展。接下来,学校将继续发挥区域医疗中心服务功能,准确把握学校所处的区域定位,主动对接地方需求,加强川东北地区校地合作。我们未来将和巴中市从人才培养、医疗服务、科研开发、红色教育等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

同时,为了不负“川北”这个名字,未来我们会将服务更多地延伸到川北地区,我们已经启动了“百名博士基层行”,未来五年内,我们将派100名博士到川东北的基层县级医院做带头人,从达州到广元,帮助他们提高医疗水平,服务更多的老百姓。

下一步,我们也将继续思考地方老百姓对健康和养老的需求,积极融入区域生物医药、健康养老等重点产业,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校院、校企、校校等横向合作。

问: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学校将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应该是并存的,您认为机遇是哪些?挑战又是哪些?

张勇:健康和医疗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国家近年来最重视的民生问题,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的时候,人民更重视的是子女的教育与自身健康,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机遇。

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双一流”评选改革,让学校明确了奋斗目标,找到了前进方向。同时,“新医科”概念,让所有医科学校处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谁能抓住机会,实现“医文结合”“医理结合”“医工结合”的转变,谁就能往前更进一步。学校也抓住了机遇,增设了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医学工程等新专业。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非中心城市、人才流失、地域文化局限性、改革创新的动力不足都是学校目前需要面对的挑战。不过,乘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东风,我们有理由相信,川北医学院这所已走过70年风雨的大学必将在未来迎来更新、更大的发展机遇,再铸新的辉煌。

评论 1

  • fm1976188 2021-10-25

    建校70年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