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蘑菇先生”和他的蘑菇世界

新华社 2021-10-16 10:13 32150

人工栽培的羊肚菌。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昆明10月16日电(记者曹槟、严勇)凑近嗅了嗅,发现有一股香味,刘建伟有些意外,觉得自己可能捡到宝了。他当即用微距相机拍下照片,找来他的导师、有着“蘑菇先生”之称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求证。

“这是难得一见的香鬼笔!”隔着屏幕,刘建伟都能感受到导师的兴奋。作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在读博士,刘建伟10月9日起前往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开展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和评估,没几天就有了重大收获。

此次采集到的香鬼笔生长在海拔近2500米的地方。杨祝良说,这距离上次被发现已经过去了30多年,“以往我们只在文献中见过香鬼笔的黑白照片和线条图”。他嘱咐学生尽快对香鬼笔标本进行菌种分离,开展人工栽培试验。“我想把它们推上老百姓的餐桌,这样就有经济价值了。”

杨祝良与野生菌合影。受访者供图

香鬼笔是一种具有丁香花香气的鬼笔菌,故而得名,在野外极为罕见。20世纪80年代,中国真菌学家臧穆在云南首次采集到香鬼笔标本,确定为鬼笔菌类的一个新种,并发表相应论文。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素有“野生菌王国”的美誉。据统计,全球野生食用菌有2500余种,中国约1000种,而云南占到900种。每年盛夏至初秋,野生菌陆续上市,成为百姓餐桌上一道山珍美食。

但由于菌种辨别极其复杂,每年都有人因误食毒菌死亡。据统计,在世界每年误食毒菌致死案例中,有90%以上都是因为误食了剧毒的鹅膏菌。目前中国共发现12种剧毒鹅膏菌,其中多半归功于杨祝良团队。

在58岁的杨祝良看来,研究野生食用菌,既有科研价值,又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他作为科研人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给野生食用菌绘族谱。“哪些可以放心吃,哪些有毒,只有把这些搞清楚了,才能考虑产业发展问题。”

2015年,经长期调查研究,旨在帮助普通百姓区分毒蘑菇的《中国鹅膏科真菌图志》正式面世。“记住两点,普通人就可避开大多数毒蘑菇。一是‘自己不熟知的蘑菇不吃’;二是‘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靴’的蘑菇不吃。”杨祝良说。

高大上的科研成果摇身一变,成为云南山区群众识菌吃菌的常识,进而有效降低误食毒菌致死的概率。

每到菌子开采季节,杨祝良团队就跟当地的菌农们一起,早出晚归。“如果有幸能发现一个新种,我们再辛苦也是值得的。”他说。

近年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们致力于真菌多样性与分子进化研究,共采集保存了10多万份真菌标本,命名发表了400多个真菌新分类单元。这些研究工作不仅丰富了西南地区真菌物种的多样性和特有性,还为当地野生菌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云南的野生菌中,羊肚菌价格一度高居不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产量低。但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看,仅羊肚菌就有30多个物种。从中找出既可以人工栽培、又能高产稳产的菌种,并非易事。

采集到的香鬼笔菌。受访者供图

十多年前,杨祝良就带领团队瞄准这项难题。通过在全国各地采集羊肚菌菌株,他们成功筛选出十余种适合人工栽培的菌株。投放到市场后,当年就收到效益。但转年再种,有些菌株出现明显退化。

“有的产量骤降,有的干脆不长。”随后,杨祝良团队经过科研攻关,揭示了羊肚菌的退化原理,只需检测两个基因,就能判断该菌种是否退化、是否合格。最终,他们选育获得20余个羊肚菌高产核心种质,创造性提出“春播夏收”“夏播秋收”等种植新模式,实现了羊肚菌大田四季高效种植。

这项科研成果帮到了曾属于深度贫困山区的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当地独龙族、怒族4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学会了羊肚菌种植技术,最终依靠它实现脱贫增收。

云南的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但倘若一味去索取,迟早会有采光的一天。“只有保护好了,才能去充分利用。”杨祝良对此深信不疑。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