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凌河
五岁的时候
父亲带我去集市
他指给我看一条大河
我第一次认识了 北凌河
船头上站着和我一般大小的孩子
十五岁以后
我经常坐在北凌河边
河水依然没有变样
现在我三十一岁了
那河上鸟仍在飞
草仍在岸边出生、枯灭
尘埃飘落在河水里
像那船上的孩子
只是河水依然没有改变
我必将一年比一年衰老
不变的只是河水
鸟仍在飞
草仍在生长
我爱的人
会和我一样老去
失去的仅仅是一切白昼、黑夜
永远不变的是那条流动的大河
诗歌就是生活,欢迎来到由封面新闻、成都广播电视台与《草堂》诗刊联合推出的“草堂读诗”,我是读诗人涓子。大家刚刚听到的是小海的诗作《北凌河》。江苏诗人小海,本名涂海燕,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诗集《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村庄与田园》《北凌河》,诗剧《大秦帝国》,长诗《影子之歌》等八部;随笔集《旧梦录》《诗余录》;论文集《小海诗学论稿》等。曾获 “天问诗人奖”等多种奖项。
小海的家在江苏海安的东部,父亲在海边一个学校教书。小时候,父亲骑车时无意念出的一句“闲敲棋子落灯花”,成为了小海心中对诗歌最早的美好记忆。小海很早就开始自己写诗了。那个时候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的乡村,想获取知识很难。但小海的写作,恰恰发生在知识积累和阅读经验匮乏的时候,在闭塞的环境中,大脑中的求知欲、想象力被无穷放大,一种少年的天性爆发了。再大一些,他读到了洛尔迦、叶赛宁、弗罗斯特、波德莱尔的作品,会迅速反映在笔下。当时他的好些诗作引发了朋友之间的传抄,他也以多种笔名向刊物投稿。小海就这样“少年成名”,20岁之前,他已经发表了200多首诗作。也正因为诗歌写作的成就,他被南京大学中文系免试录取。
在大学求学阶段,小海遇见了《他们》。他的写作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他们》是诗人韩东倡议创办的刊物,汇聚了第三代诗人的中坚力量,韩东、于坚、吕德安、马原、顾前、王寅、丁当、于小韦等等,小海是他们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他后来也成为了“他们”诗派和第三代诗歌浪潮中很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
1996年,31岁的小海写下了我们刚刚听到的那首《北凌河》。北凌河,被认为是小海诗歌独特的文学意象,有精神图腾的意味。小海说,他对北凌河的记忆是从喇叭里开始的。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拉线装一个喇叭,听县电台的广播。当天内容播完,会播天气预报,小海印象特别深,每天都会播报北凌河水位、串场河水位。那是县里两条主要的河流,小海没有见过它们。但通过天气预报,他对北凌河、串场河展开了想象。读初中的时候,他骑着车子去找,一找就找到了,如同圆了个梦。此后,小海时常常骑车到河边,有时候约上几个小伙伴,就坐在河边的码头上,看南来北往的运输船,看到河水在流动的时候,就能感觉到它连通着外面的世界,甚至连通着宇宙。少年时期的小海,一心想要逃离村庄,重新想象另一个世界,而31岁写《北凌河》时,他是从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再次回到村庄,重新找到了一个根。
从十几岁到三十多岁,小海一直在写“村庄与田园”,直到他在自己定居的苏州,确认了自己的声音可以在这座城市得到延续的时候,才告别了“村庄与田园”。之后,他一个转身,进入了历史领域,2010年,诗剧《大秦帝国》问世,同时期的作品还有长诗《影子之歌》。在小海看来,“立志成为一个诗人,肯定会有各种实验、尝试,才能知道自己能力的极限,知道诗歌的界限。”他探索的过程,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忠于自己,也更真实的小海。
诗歌就是生活,“草堂读诗”,有温度、有质感。小海的诗歌《北凌河》,以及诗人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感谢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