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改革者的勇气,在不懈探索中砥砺前行

新华社 2021-10-11 17:03 31907

18枚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彻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

“有人问:蛇口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我回答:是从人的观念转变开始的。”袁庚说。正是特区精神,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不止在小岗,也不止在特区。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一个个精神坐标在神州大地散发夺目光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改革者奋勇前行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叶前 孙飞 陈诺

1917年生于广东宝安一个海员之家的袁庚,早年曾加入东江纵队,在东江两岸和港九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

关于他,更为人所知的是1978年担任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随后创办蛇口工业区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探索,打造了“中国特色经济特区的雏形”。

1943年出生于安徽凤阳的严金昌,曾经历过没吃没穿、住在“泥巴垒的墙,一下雨就漏”的房子里的日子。

如今,他已住上前店后宅的楼房,门前的泥巴路也成了柏油路。1978年对他也是个特别的年份。这年,他和其他17位村民在一份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掀起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巨浪。

从包产到户的“星星之火”,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风生水起;从兴办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闯出一条发展新路”……在袁庚、严金昌等改革开放先锋的带动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奇迹令世人震撼。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见证了中国经济破冰前行、乘风破浪的奋进勃发,也将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注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之中。

2月3日,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右)和严付昌展示自家领取的集体经济收益股权分红  周牧摄/本刊

18枚红手印摁响惊雷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这张“生死契约”,诞生于1978年的一个冬夜。作为改革开放的珍贵文物,如今被陈列在国家博物馆。

那一年,安徽遭逢百年不遇的大旱。在凤阳县小岗村,“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条件十分艰苦。

饿怕了的小岗人明白,想吃饱饭,必须分田单干!在一间破旧茅草屋内,18位衣衫褴褛的庄稼汉托孤求生、立誓为盟,在“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手印。轰轰烈烈的“大包干”由此开启。

后来的故事,已为世人熟知。18枚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彻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有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发轫于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的小岗精神,犹如一声春雷,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此后,个体户、企业承包经营等新事物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等重大举措不断推出……改革开放凝聚起最广大共识,激发出亿万人活力,神州大地生机勃发。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改革开放前,广东曾经逃港频发。原因就是一个字,穷。

1978年,广东宝安县农民年收入是134元,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农民的年收入是13000港元。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第二年,中国正式设立经济特区。此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以及海南等经济特区勇担使命,孕育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那时,刚从交通部赴任招商局的袁庚提出,利用香港的资金、技术等有利条件,与内地土地、劳动力等优势结合起来,在广东宝安县建立工业区,对促进宝安的工业建设和广东省各方面发展,乃至实现我国交通航运现代化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的蛇口,可谓穷乡僻壤。淡水只有两口井,经济发展硬件、软件的基础都很薄弱。”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部原总经理梁宪回忆。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袁庚决定带领蛇口工业区“第一个吃螃蟹”。

1979年8月,蛇口工业区首项工程蛇口港开工,工人们每人每天8小时只能运泥20至30车,工程进展缓慢。袁庚开创性地打破大锅饭,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工人们干劲大增,一般每人每个工作日运泥达80至90车,工人的奖金加工资最多一月能拿到110多元。工地热火朝天,进度迅速推进。

蛇口,只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中的一个特写镜头。正是从这里的改革探索起步,深圳经济特区横空出世:第一个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工资制度、敲响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成立……

如今的蛇口,已从一片滩涂地发展为高楼林立、山海相接的滨海新城。“有人问:‘蛇口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我回答:‘是从人的观念转变开始的。’”袁庚说。特区精神,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续写更多奋斗者的故事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当年“18个红手印”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年近80岁的严金昌,坐在自家的“金昌食府”门前,和记者聊着往事。

近年来,他和孩子们二次创业:办农家乐、开超市、发展乡村旅游……每年能收入十几万元。

如今在小岗,笔直宽阔的马路上农机、卡车川流不息,乡村振兴银行里客户络绎不绝。时代变迁,小岗人不断传承发扬小岗精神,先后在安徽省率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三变”改革等,村民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

晚年的袁庚,常请司机带着他在蛇口港区、赤湾港区和妈湾港区沿路看下去,内心欣喜而满足。改革者在南海岸边的蛇口开创的事业,正随招商局远航四海的船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发的园区,以及招商银行等企业海外不断开立的分支网点蓬勃日上。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从蛇口走出的著名宣传语,如今矗立在白俄罗斯明斯克东郊的中白工业园,这里有着“‘一带一路’明珠项目”之称。借鉴深圳的开发建设经验,园区办公、研发大楼拔地而起。

从淘金者,到创业者,再到企业家,一批又一批特区建设者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带来了深圳的沧桑巨变:华为等科技创新巨头企业在这里成长,大疆无人机、激光电视等源头创新的种子在这里播撒,“无人机+”“机械臂+”等跨界融合的火花在这里碰撞。

从小岗到蛇口,从义乌到深圳……改革开放大潮滚滚向前,不断打破束缚思想的桎梏、扫除阻碍发展的藩篱、战胜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一个个村庄、一家家企业、一座座城市变化了模样。

伟大实践,铸就伟大精神。不止在小岗,也不止在特区。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一个个精神坐标在神州大地散发夺目光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改革者奋勇前行。■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