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丨老成都人的国庆记忆:逛灯会看烟花,还有崭新的红领巾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10-01 17:57 39385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在上世纪50年代,欢度国庆佳节的时候,全成都可谓倾城而出。人们提灯游行,提着亲手做的五星灯笼、红灯笼等各式各样的灯笼,行走在街头巷尾中。当时,成都的春熙路还没有现在那么多霓虹灯,远远看去,可谓是火树银花。”

72年时光荏苒,72年沧桑巨变。在铺天盖地的喜悦气氛中,老成都刘孝昌忍不住打开了尘封数十年的“国庆记忆”。出生于1946年的他,几乎所有国庆时光都亲身经历,并且参与其中,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1970年代成都国庆游行

提灯游行 国庆的春熙路“火树银花”

刘孝昌的国庆记忆,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此时开始记事的他,仍然能清晰地回忆起,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成都人民欢度国庆的盛况。彼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远不如当下,物质条件也相当匮乏,但是,仍不影响老百姓们的喜悦心情。

“1952年之前,那时的国庆节,最热闹的应该是国庆大游行了。我当时还是个小朋友,我的父亲就牵着我,从新南门出发,一路走到盐市口的位置,去看国庆游行。”而这一路上,越走越挤,人越来越多。从人群的缝隙中看出去,能看到当时大学生们的学生组成的方队,还有纱厂女工组成的方队。大家都举着横幅,手中挥舞着自制的小红旗,脸上满是喜悦。

在倾城而出的成都人中,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心情更为复杂和欢腾。“当时的队伍中,最激动的应该就是农民了。他们从成都周围的郊区赶来,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的,那真的是‘农民翻身做主’的心情。”

不光是游行,上世纪50年代的成都国庆节,还要在夜晚举办提灯会。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学生,都提着自己做的五星灯笼、圆灯笼等等,提灯游行,一路走到春熙路附近。人们喊着口号,喜气洋洋,远远望去,灯笼在黑夜中熠熠生辉。“真的是‘火树银花’,好看极了。”刘孝昌感叹道。

1958年游行中的少先队员

烟花盛放 学生时代的殷切盼望

随着时间的流逝,1952年以后,成都又有了新的变化。于是,刘孝昌的国庆记忆也随之改变。因为,在1952年,成渝铁路全线通车了。在原来的“皇城坝”上,也就是如今天府广场的位置,一个城市中心广场初步形成。“有了广场,就有了游行集会的地方了。”刘孝昌解释说。

有了广场,好耍的成都人民也有了去处。刘孝昌说,1953年之后,在如今的天府广场,还有晚上放烟花的活动。人们早早吃了晚饭,穿得干干净净,来到广场上等着看烟花。烟花盛开的时候,广场上面密密麻麻地站满了人,小孩子被父母驮在肩头上,欣赏这一年一度的盛会。

刘孝昌

到了1957年左右,已经小学五六年级的刘孝昌,成为游行方队中的一员。“1957年到1958年,我入了少先队,还参加了两次国庆的游行。”回忆起这段岁月,刘孝昌还兴奋不已。

他说,要参加游行的前一个晚上,几乎激动得整夜未眠,把红领巾整整齐齐地压在枕头下,还有母亲用米汤浆过了白衬衫,就等着国庆这一天的到来。到了国庆当日,天还未亮,刘孝昌早早地就醒了过来。走到集合的地方,还有新的惊喜。“当时都穿的是白衬衫、蓝布裤子,老师还给我们参加游行的小朋友每人新发一条红领巾,别提有多么开心。这是我学生时代最深刻的记忆了。”

评论 1

  • 北海之滨 2021-10-01

    那二年生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