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成昆铁路建设的铁道兵郭广洪:《火红年华》剧情,曾亲身经历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9-30 15:16 39375

封面新闻记者 席秦岭 徐湘东 肖洋

56年前,身为铁道兵的郭广洪跟随部队,第一次来到攀枝花。

“一片荒凉”,这是郭广洪到达后的第一印象。“不过大家都觉得很兴奋,因为三线建设是响应国家的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能参与进来是一件让人自豪的事情。”今年已84岁高龄的郭广洪,讲述起50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依然是如数家珍。

随着电视剧《火红年华》的热播,郭广洪也变成了一名“剧迷”。“里面那些席棚子、水壶、草帽,我看着就很亲切。”作为一名老三线建设者,郭广洪的追剧方式跟其他人不一样,“每看到一个场景,或是听到一个那时候才有的名称,我都会忍不住回忆起自己的经历。”

郭广洪老人

参加成昆铁路建设 不打通隧道不回家

1965年底,为了尽快打通成昆线,保攀钢出铁出钢,郭广洪所在的部队被调到攀枝花米易县,为铁路修建作前期准备工作。

“我们到的时候,这段路还没完全开工,别说施工,生活都成问题。”郭广洪记得,“先生产后生活”这句话,在当时不仅是口号,更是现实写照。

到1966年,轨道铺设工作已经进入白热化。“当时其中一段,有一座隧道两座桥,隧道进口处发生了塌方,这对抢施工进度产生了很大影响。”郭广洪回忆说,“为了尽快抢通隧道,那一年的探亲假我都没休。”

成昆铁路线路全长1096千米,有600多公里位于高山深谷之间,要跨越大渡河、金沙江等河流,地势险峻、地形多样、地质复杂,线路所经区域有“露天地质博物馆”之称,被誉为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当时,“人海战术”是最主要的修路方式。郭广洪是这“人海”中的“一滴水”。每天日出前上工地,用肩挑背扛的方式修路,日落后下工地,喝明矾沉淀后的金沙江水,睡木板搭建的简易床。

“到1966年底,隧道才完全打通。”说起修建成昆线的经历,郭广洪颇为感慨,“很难也很危险,我的很多战友都埋在了成昆线边。”

据不完全统计,1964年到1970年,有超过2100名铁道兵牺牲在了筑路一线。30万铁道兵,以“一公里一忠魂”的无畏付出,打通了这条川滇大通道,留下了铁路史上浓墨重彩的“成昆精神”,结束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2000万人行路难的历史。

《火红年华》剧照

为完成任务 两次胃出血

完成隧道建设后,1968年初,郭广洪又被调到渡口火车站、弄弄坪火车站,承担土石方施工的设计、测量和爆破工作。

渡口火车站建设,是郭广洪毕业后,完成的第一个土石方爆破设计。为了顺利完成任务,他带着队友开展了一个多月的测绘工作。经过夜以继日工作,火车站顺利进入站台、站房施工阶段。

彼时,已逐渐临近攀钢出铁的最后时限。“为了加快建设进度,我们又被调到了新的工地,那时候叫‘红旗线’,继续做土石方爆破。”郭广洪和战友们在新的“战场”,创造了一个月完成25万方土石方建设的壮举。

“我的耳朵就是在那时候受的伤,缝了好几针,现在都能摸到。”郭广洪回忆,一直到1970年5月底才完成了建设,“每天都到半夜,持续了大半年,下工地的时候累得不行,吃完饭就直接睡觉,当时有过两次胃出血。”

1970年6月21日,攀钢开始烘炉,23日装料,28日点火送风,29日炼出第一炉铁水。这就是攀枝花建设史上有名的“七一”出铁故事。

后来,部队考虑到郭广洪的身体问题,把他调到了电力部门,一直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火红年华》第一集里,就有一段工人架电线杆、接拉电线的画面,我那时候就是干这个工作的,这一干就干了将近30年。”郭广洪说。

今年4月,东区大渡口街道光明社区与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共同开展以“学党史 感党恩 ‘三线精神’传花城”为主题的党日活动,邀请郭广洪作为首期“桑榆”党史宣讲团开讲嘉宾,从亲历者的视角为社区、企业党员宣讲了三线建设的历史与建设者们艰苦奋斗的精神。

历史从不会抹去建设者的功绩,老一辈建设者们凝结而成的“三线精神”,正在不断传承和发扬,激励新一辈建设者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也正是郭广洪心之所愿。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