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攀枝花近50年 从火红年华中走出的工业集团总经济师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9-30 14:58 59298

封面新闻记者 朱珠

近日,大型工业史诗电视连续剧《火红年华》正在央视一套热播,波澜壮阔的三线建设拉开帷幕,翻开了一代“钢铁人”封层的记忆。

作为故事中从西安到攀枝花支援的大学生原型,李铁深有感触。1946年出生于安徽,读书在武汉,考上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学院,22岁毕业后去了攀枝花,直到退休定居成都。

李铁说“建设者一生像在‘流浪’”,他却始终难以忘怀初到攀枝花时的艰苦岁月,将自己的热血与青春都留在了那段火红年华中。

历经近50年的行业攻坚,李铁成为了十九冶集团的总经济师,见证了一个荒野山村到工业重镇的拔地而起,也是中国工业腾飞发展、走向世界前列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之一。

正如他的名字“李铁”,或许这辈子注定跟钢铁结缘。

《火红年华》剧照

“三线支援” 吹响报国集结号

60年代初期,攀枝花因其富集的资源和险要的地形,被确认为国防“三线建设”最理想的钢铁工业基地。中央一声令下,数万建设者自愿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攀枝花。

物产丰富但荒无人烟,这是李铁对攀枝花最初的印象。身长在工人阶级家庭的他向往这座全国最大的矿山,学生时代就种下了梦想的种子。

大学刚毕业,22岁的李铁怀揣着报国情怀,跟随学校大部队从西安出发,到成都坐火车、汽车,辗转一周时间抵达了沟壑纵横的攀西大裂谷深处——弄弄坪。李铁深刻的记得,一路上漫天的灰尘黄沙,全身只敢露出眼睛和鼻子,到达时白衣服已经变成了黄色。

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走来,面对没有干净水源的居住地,睡席棚子、木板床……条件十分艰苦,李铁和同事们却并不在意,只想一心一意干工业。

当时,我国的钢铁行业还一度处于混乱之中,钢铁工业出现严重倒退,1967年全国钢产量下降至1020万吨,比1966年减少了1/3,“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国家没有钢铁就没有工业,没有国防就没有脊梁,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自己的钢厂修起来!”

李铁送给离休老同志离攀时的诗句。

攻克难关 在实践中见真知

1966年,上级抽调了一批优秀勘探、设计、施工和生产人才在攀枝花成立了“二号信箱” (中国十九冶的前生),李铁就在这个“秘密组织”。

知识分子要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李铁到攀枝花的“第一课”是当管道施工工人,在基层的工作却并未阻挡他施展才华。

“那时候经常拿着图纸和设计院的同事交换意见,发现问题立即会指出来,也经常提出新的见解”,当时工地上缺的就是人才和技术,不到半年“较真”的李铁成为了大班长。

通过青年“突击队员”的努力,1970年7月攀钢建成出铁,次年出钢,成为我国西南最大的钢铁基地。刚要准备炼钢那会,负责项目技术的李铁还是遇到了不少难题。

“工地上装备落后,整个攀枝花地区都没有大吊车,要把一个高4米多、重大64吨的大梁挑起,是不可能办到的“。李铁请来几个当时已经50多岁的老专家出谋划策,他们认为可以尝试用3台小吊车合力抬起大梁,不过一旦力量分配不均,有丝毫差错就可能车毁人亡。

因工程任务紧急,项目责任重大,李铁和专家们思考后还是决定冒着风险试一试。

算位置、量角度、分配重量,专家们根据吊车当时的状况实地操作,李铁甚至爬到吊车杆上坐着反复测试,直到第二天凌晨5点,炼钢厂过跨梁终于安装到位了。

直到现在,让李铁记忆最深刻的不是当时攻克多少难关,而是对那些老一辈革命家和参与三线建设技艺高超老师的敬佩,“实践见真知,拼命精神正是聪明才智”。

2006年,李铁为十九冶京剧票友协会填的新词,回忆当年。

工业强国 重拾最初赤诚心怀

科学技术在进步,先进的冶炼方式应运而生,中国与国外谈判的大门也逐渐被打开。

“成功了!” 1998年12月26日上午,被翘首期盼的昆钢6号高炉吐出了火红的铁水,铁花飞舞,雄伟壮丽。2年之前,李铁带队到德国卢森堡实施了3000m高炉全系统保护性拆迁工程,于100天内成功拆除完成后在昆明安宁市重新安装改造,落地了中国首座“混血儿” 高炉,达到了云南省6年内要出200万吨钢的生产目标。

一方面得益于从国外引进二手设备,国内的技术人员从结构、工艺、技术上消化吸收后,逐渐打造出完全自主国产化的设备,助推冶金制造技术崛起。1996年,我国钢产量历史性地突破1亿吨,跃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钢产量的13.5%,成为世界钢铁大国。

直到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中国毋庸置疑站上了钢铁强国的位置,智慧钢铁、绿色钢铁成为企业转型方向,碳达峰、碳中和更是钢铁企业未来发展关键词,从过去受制于人到如今的反向输出,开启了世界钢铁工业的“中国造”。

几十年间,李铁支援过武钢“一米七”、参与了宝钢建设的会战,也参加了重钢、沙钢、威钢以及越南河静千万吨级钢铁等项目建设,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成长为带领企业发展的决策者,直到退休后,他也始终关心工业发展,心系技术应用和生产一线。

生命之火旺盛燃烧,通红的火光闪耀心间。跟随《火红年华》电视剧,李铁的思绪回到了最初起步的地方,看到攀钢的高炉流出铁水,看到百米长轨一车车运往祖国四面八方,也看到了十九冶在经济转型时期的艰难,从辉煌到衰落、在困境中积极寻求希望的半个世纪,是青春热血浇灌了这座城市的发展。

这里面有李铁的影子,有那群三线建设者风华正茂年轻时的影子,正如李铁写的诗中所唱:“最难忘是干群一心同甘共苦的赤诚心怀。”

评论 4

  • 起床困难户 2021-09-30

    看电视

  • 起床困难户 2021-09-30

    [微笑]关注

  • 起床困难户 2021-09-30

    呜呜[流泪][流泪][流泪]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