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in中秋·我在村头过中秋丨四川南充字库碑村:崇文村风正传承 村民养蜂生活甜蜜蜜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9-21 21:17 51120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实习生 庞滟欢

四川南充顺庆区芦溪镇字库碑村,因建有字库碑而得名,自古有“文人字纸皆墨宝,不遗他处入库烧”的文化传承。中秋节前夕,封面新闻记者随驻村第一书记孙双,一起走进这个依山傍水、历史悠久的村庄,感受字库碑村坚持农旅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的新画面。

字库碑村川穹水稻基地开镰收割

沿用300多年的村名 传承崇文村风

“现在的字库碑村是2020年4月由原任家祠村和原字库碑村合并而成,有8个村民小组,2927人,党员71人,脱贫户274人。”来自南充顺庆区委宣传部的孙双,是字库碑村第一书记。按照工作安排,近期,乡村振兴工作队正在详细梳理村里的人口、基建、产业、资源等各类情况。中秋节,还要再次走访脱贫户,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

沿着芦溪河边向前走,同行的村党支部书记陈维均介绍了“字库碑”这个村名背后的文化底蕴。 字库是古时焚烧字纸的塔式建筑,也称字库塔、敬字亭、惜字塔。村里老人介绍,字库碑村一直有“惜字纸福寿齐”的风俗。

字库碑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和养蜂带头人陈星耀了解蜂蜜产业情况

村里生于1939年的陈维林,就曾亲眼见过字库碑,维林大爷读小学时,学校里有一个字纸篓,老师每天都要将学生写的字纸收集起来,放进字纸篓,装满后,再统一拿到字库碑去焚烧。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字库碑被拆毁,但字库碑村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字库碑村这个村名已经沿用几百年。”陈维均介绍,字库碑村自古尊崇文字,耕读传家,村里人都非常重视孩子教育问题,当天走访的第一户村民王继兴家,便是其一。

字库碑村水稻丰收

村民喜迎丰收 村里400亩水稻不愁销

今年58岁的王继兴,一大早就起来翻晒花生,将100多只箭鸭放养后,又给30多只鸡和窝里的兔子喂“早饭”。家门前,2棵柑橘树挂满果,青翠喜人。

3年前,考虑到妻子和家中老人身体,原本在新疆挖煤务工的王继兴,回到老家字库碑村,在村干部帮助下,靠着双手勤劳致富。依托新修的房子发展庭院经济,养起鸡、鸭、猪、兔子,种魔芋、玉米、花生、水稻,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最近正是农忙丰收季,就赶着把活路做完,好过中秋。”王继兴告诉记者,24岁的女儿在天津中医药大学读研究生二年级,中秋节要到了,也通过电话和家里“线上团圆”。

村民王继兴正在翻晒花生

丰收,是近期字库碑村的最美画面。不仅是村民家中收获喜人,村里的川芎水稻连种基地的丰收画面,也让大家喜上眉梢。

村党支部书记陈维均介绍,今年基地里种植的400亩水稻,亩产量能达到1100斤左右。机械化收割后,运送到村头的烘干房烘干,然后装袋送入仓库储存等待售卖。还没上市,就已经接到10吨大米订单,不用愁销路。

2018年,陈晓英和丈夫从沿海城市回到家乡,承包土地,成为川芎水稻连种基地业主。通过技术升级和科学化管理,合作社收入稳定增加 ,渐渐发展壮大起来,也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

字库碑村第一书记孙双了解养蜂村民家的蜂蜜产量

蜂蜜年产万斤 村民日子甜蜜蜜

“星耀大爷,听说你家的蜂蜜今年又是供不应求,感谢你把养蜂技术传给大家哟!”从王继兴家出来,孙双和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战友”李中俊,又来到村里养蜂大户陈星耀大爷家。今年78岁的星耀大爷和老伴儿正在家里商量出售种蜂的事情,看着驻村工作队进来,满脸喜悦。

“我从1976年开始养蜂蜜,这是我几十年的兴趣爱好。”陈星耀介绍,这两年来字库碑村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字库碑村的蜂蜜也逐渐有了名气。他家一年能产三四次蜂蜜,年产达到1000多斤。 这几年,“星耀大爷的蜂”已经成了村里的一张名片。不仅是蜂蜜,还有蜂种和养蜂技术,星耀大爷也乐于和大家分享。很多乡亲看到星耀大爷养蜂产业越做越好,都跟着他学习养蜂。

纯正新鲜的蜂蜜产业,让村里50多户村民甜蜜致富。现在字库碑村,一年的蜂蜜产量能达到近万斤。

从星耀大爷家出来,回村委会路上,孙双指着不远处一个正在修建的院子:“这里是村里第一家标准民宿,仿古建筑很有韵味,年内就能修好,也是集体经济的一个增点。”

孙双介绍,字库碑村历史悠久、山水宜人,下一步,村里将继续坚持农旅结合,产业打底、旅游增收,融合发展,让村民既吃“产业饭”,又吃“旅游饭”,实现乡村振兴,让村民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甜蜜。

评论 3

  • fm2078967 2022-01-11

    愿祖国越来越好

  • misworld 2021-09-21

    甜美的乡村生活👍👍👍

  • real123 2021-09-21

    甜蜜蜜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