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9月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对一些地方出现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逃避监管等问题进行规范。有专家表示,进一步加强综合执法,各地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作用,把无证无照培训活动全面纳入网格化监管系统。
资料图。
近期一些个人和机构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学科类培训,引发社会关注。该规定明确,证照不全的机构或个人,不得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
对违反有关规定,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在职中小学教师违规开展有偿补课,违反培训时间有关规定,通过“直播变录播”等方式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应依法依规予以查处。
违规家教如何治理?专家:监管部门可通过网格化管理
“为何存在学科类培训可能转到地下或家庭的担忧,是因为客观而言,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之下,家长有提高孩子的分数、名次的现实需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向封面新闻记者表示,如果这一需求没有得到疏导,通过公开、合法的渠道无法满足,就可能转为请私教,包括请在职教师家教,请住家保姆家教,以及有的培训机构则送家教上门。
记者注意到,指导意见明确了违规家教的情形,包括在职教师家教、没有合法教师资格的人员家教、以住家保姆名义请家教等均属违规的。
熊丙奇认为,根据指导意见,监管部门可通过网格化管理、扩大线索来源等方式,进行监管、查处。但也需要意识到,鉴于转向地下、家庭的私教的隐蔽性,要取证、查处是颇为困难。
“这就需要科学治理与系统治理相结合。如有机构以非学科培训为名开展学科类培训,可由专家委员会对具体培训内容进行鉴定。”熊丙奇还表示,还可用于取证转向家政服务的学科类培训服务,如家庭聘请的是住家保姆,但住家保姆的主要工作是对孩子进行一对一家教,这是需要专家委员会进行鉴定的。
他指出,由于家长请私教十分分散,无疑加大了监管难度,这比查处无证无照的培训机构还难。为此,需要加强监管力量,明确属地管理原则。需要注意的是,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不是一刀切的关停,而是通过严格治理,让校外培训回到其应有的功能和定位。
“众筹私教”违规培训根源在哪?专家:教育质量提高是关键
“在严格治理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同时,产生了一些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的隐形变异行为,必须严肃查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记者表示,组织学科类培训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换言之,校内教师、证照不齐的机构和不具有资质的人员都不能组织开展校外学科类培训。
储朝晖还表示,培训活动必须在登记批准的场所进行。换言之,此前已对培训机构登记范围做了限定,不能在咖啡厅、居民楼、宾馆等登记的场所之外开展培训,包括培训机构不能在异地组织开展培训。
在储朝晖看来,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主阵地作用,减少家长和学生的“提分”需求,这是对校外培训最根本、最有效的治理。有效减少校外培训需求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校外培训,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让家长切实感受到教育质量提高了,学校发展均衡了。
他表示,一方面,要看到新的学年,各地采取了教师轮岗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教育均衡。另一方面,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尚需长时间努力才能实现,需要做好长期的、步步为营的布局。
研学、夏令营属学科类培训?专家:仍需进一步厘清治理边界
规定还明确,不得以游学、研学、夏令营、国学素养等名义,或在科技、体育、文化艺术等非学科类培训中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违反培训方式有关规定,线下机构通过即时通讯、网络会议、直播平台等方式违规开展线上学科类培训。
“进一步厘清治理边界,尽快研制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就学科类培训与非学类培训的判别问题加以具体区分。”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董圣足表示,对各种学科延伸类培训活动,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凡是就“双减”九类特定学科相关内容进行专门教学,强调学科知识导向,而且服务升学考试的培训活动,一律按学科类进行管理。
董圣足认为,按照国家层面统一部署,各地应同步成立相关学科专家指导委员会,严格按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审核把关。从现实条件出发,当前各地应重点查处相关机构出于规避“双减”而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各类违规培训活动,杜绝以素质教育之名行学科培训之实。
针对违规“地下”培训,董圣足表示,进一步加强综合执法,各地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作用,同步构建起市监、住建、公安、网信、通管、银监、税务等多部门协同和街镇、村居等全方位联动的综合监管体系。
他指出,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对无证无照培训行为进行查处;住建部门要在街镇、村居的配合下,把无证无照培训活动全面纳入网格化监管系统;公安、银监、税务等部门则着力就机构恶意关停、抽逃资金以及偷漏税收等行为实施监管。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