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皓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9月9日上午,朗朗读书声不停在杜甫草堂回荡。来自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的中学生和小学生正在这里学习同一首杜诗《登高》。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成都市教科院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研员首次合作,联合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大学、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等单位,以大中小一体融通式教研,通过将课堂“搬”进杜甫草堂,馆校合作打破教室的边界,将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和语文教育教学体系有机融合,拓宽语文课堂的知识场景、教学体验与地域空间,以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课例展示和讲座来探索融通教研和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
据了解,本次活动旨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归属感,通过直观的印象、体验和感受,强调启发和引领中小学生研究杜诗,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
活动现场,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副馆长方伟、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校长毛道生共同出席诗歌教学联盟成立仪式,杜甫草堂接受了“诗歌教学联盟”授牌。
“以杜诗《登高》为题,在草堂汇聚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老师同课异讲,这是一次大胆的教学实验。”罗清红认为,事物原本一体,学科的分离与学段的分离,都只不过是人为专业细分,以期提高效率为目的的结果。分离久了,试着合在一起,寻求融合贯通的玄妙玄同,让事物回归本位,回到育人的中心,这样的教研探索值得坚持做下去。
“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最高峰、被誉为诗圣的杜甫,避乱入川,寓居草堂近四年,创作了大量诗歌。今天,我们在此共研杜诗教学,共探语文育人,可谓是阅杜诗,读人生,铸国魂,育新人。”毛道生在活动中谈到,走向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高举立德树人旗帜,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语文学科也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召唤下,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培育,实现“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的转变。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个学段以杜诗《登高》为素材,共同研究贯通式、融合式教学模式,共同探讨“课程思政”在语文学科的落地路径,形式新颖,意义非凡。
评论 1
茂名磨刀石 2021-09-09
[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