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读诗|故事:臧海英《囚徒》

封面新闻 2021-09-03 22:28 34057



囚徒

我常思索:如何做好一个囚徒
如何让身上的绳子更紧一些
每次放风回来,我都有新的启示
譬如:拿回一块石头
“孤独是一种技艺。”绳子说。
为了打一个死结,我日夜揣摩
小窗处传来的断喝,是事件之外
我没打算放手
每一天我咽下碗中的食物,确信饥饿的存在
每一天我走向人群,练习怎样离开他们


诗歌就是生活,欢迎来到由封面新闻、成都广播电视台与《草堂》诗刊联合推出的“草堂读诗”,我是读诗人涓子。刚刚大家听到的是女诗人臧海英的诗作《囚徒》。臧海英是山东人。诗作发于《人民文学》《诗刊》等刊物及各种年选。曾获国内多个诗歌奖项,参加《诗刊》32届青春诗会。出版诗集《战栗》《出城记》。

虽然现在是一个诗人,但臧海英说,最初没想过写诗。

上个世纪90年代,十七八岁的臧海英在家乡县城的服装厂做工,孤独的她,在成堆的各色布匹里,“感觉自己是一块黑布。”趴在服装厂的铁床上,她异想天开地想写小说,也真写了一个小说的开头。回忆起当时的境况,她说,没有人生目标,孤独的要死。刮风的大街上,她把小纸片们扔出去,上面写着莫名其妙的话,内容记不得了。但她愿意,称它们为“诗”。

2010年,臧海英在网上发现了一些写诗的博客,开始试着写诗。写作,让她找到了独处的方式和表达的出口。让她慢慢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思考生与死……诗歌之于臧海英,最初是作为一个拯救者出现的。她说“我的脆弱、挣扎、孤独,以及我对这个尘世深深的沮丧,和深深的眷恋,我的尊严,我继续下去的力量,都在这些诗里。”

在网络上写诗时,臧海英给自己起了个美好的笔名“来小兮”,想与自己原来的命运分开。那几年,她躲开现实,写的都是虚饰出来的诗意。后来意识到不能再那样写下去,开始直面现实、死亡与个体命运。2014年,臧海英觉得自己开始真正走近诗歌。也是那一年,她试着给《人民文学》投稿,竟然收到了编辑回复的短信。发表前,编辑建议她改回本名。那组诗在当年9月的《人民文学》发表。她也正式回到了“臧海英”。

到现在,臧海英写诗已经十余年,她对自己对写作有了相对的清醒的认知。她想继续写下去,因为单纯的喜欢。继续写下去,就是回到朴素的“写”这个行为上。写着,在路上。

诗歌就是生活,“草堂读诗”,有温度、有质感。臧海英的诗歌《囚徒》,以及诗人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感谢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评论 2

  • fm1492207 2021-09-06

    这样

  • 3701fm41 2021-09-05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