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奖补、贴费用、降风险,高“含金量”举措助企降本减负丨新“18条”全解读②

川观新闻 2025-11-04 11:42 90466

川观新闻记者 卢薇 高杲 制图 汪银

政策要点:

·对2025年1月1日至2026年12月31日期间,地方法人银行运用人民银行支农支小再贷款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取得积极成效的,财政部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效果评估结果,按其再贷款使用额度给予2‰左右的分档奖补。所需资金由省与市县按8:2比例负担。

·对2025年1月1日至2026年12月31日期间,银行机构运用中国人民银行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发放的养老产业贷款,省级财政按新发放贷款金额的1%给予一次性奖补,单户企业最高200万元。

·对2025年10月1日至2026年3月31日期间,四川非金融企业(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通过新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进行融资的,省级财政按40万元给予一次性费用补贴;首次发行的,费用补贴标准提高到80万元。

·对2025年10月1日至2026年3月31日期间,为省内非金融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分担风险且费率低于1%的担保(增信)机构,省级财政给予一定补贴,将担保(增信)机构的费率补足至不超过1%,单户企业最高200万元。

近日,四川出台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新“18条”,在“帮助企业降本减负”方面提出4条高“含金量”举措:实施地方法人银行支农支小再贷款奖补、银行机构养老再贷款奖补、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补贴、科技创新债券担保分险支持补贴。

政策一出,备受关注。银行、增信机构等如何抓落实?相关企业对此怎么看?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行业人士与专家。

鼓励支农支小 精准“滴灌”地方经济“毛细血管”

地方法人银行如城商行、农商行等作为服务基层的金融“主力军”,其支持涉农企业及小微企业(简称“支农支小”)的主动性直接关系到实体经济“毛细血管”的畅通度。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蔡栋梁认为,此次政策以“长期激励+风险共担”为核心:包括长期激励稳预期,将政策有效期设定为2025年1月1日至2026年12月31日,两年的时间窗口可鼓励地方法人银行制定长期支农支小投放计划,而非短期突击;同时,分档奖补提效率,按再贷款使用额度给予2‰左右的分档奖补,将奖补与实际投放规模挂钩,可激励银行主动扩大支农支小贷款规模,避免“政策空转”;此外,资金共担保可持续,省与市县按8:2比例分担奖补资金,既减轻市县财政压力,又能通过“省级统筹+地方落实”的机制,确保政策在县域、乡村等基层场景有效落地。

“这一设计创新之处还在于将奖补力度与政策效果评估结果挂钩,建立了基于绩效的动态调整机制。”四川省证券期货业协会研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陈雳表示,该政策的深层逻辑在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融资难题。地方法人银行在普惠金融领域具有天然优势,但也面临资金成本高、风险压力大等挑战。通过再贷款奖补,实质上是为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正向激励,引导其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普惠领域。

这一观点得到地方法人银行的认同。“政策红利为银行扩大支农支小投放提供了有力支撑。”遂宁银行授信审批部负责人刘斌表示,作为本土国有控股城商行,该行积极响应政策导向,将支农支小再贷款运用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已累计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资金超31亿元,再贷款资金使用率超95%,覆盖小微企业、涉农主体超4500户。“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再贷款运用规模,优化产品期限与审批流程,将财政奖补资金全部用于降低客户融资成本和服务渠道建设,让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

保障养老产业 专项奖补激活银行投放动力

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四川省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8.78%,养老护理、康复医疗等需求旺盛。但与此同时,养老产业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传统金融支持往往不足。

“这一政策紧扣‘五篇大文章’中的养老金融,通过专项奖补激活银行投放动力。”蔡栋梁指出实施银行机构养老再贷款奖补政策有三大亮点:一是资金来源专项化,明确要求银行运用中国人民银行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确保资金“专款专用”,直接流向养老产业,避免资金“脱实向虚”;二是激励力度明确化,省级财政按新发放贷款金额的1%给予一次性奖补,且设定单户企业最高200万元的上限,既通过高比例奖补调动银行积极性,又通过额度管控防范单一项目风险;三是产业导向清晰化,聚焦养老产业贷款,引导金融资源向养老服务、养老设施等领域集中,推动养老产业从“基础保障”向“品质提升”转型。从长远看,该政策将实现“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民生保障改善”的良性循环。

“这是我省首次针对养老产业设立专项再贷款奖补,具有标志性意义。该政策也是四川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银发经济的创新金融工具,通过财政奖补降低银行资金成本,进而传导至养老产业融资主体,缓解其融资贵问题。”陈雳介绍,该政策可与四川省养老产业发展规划形成有效衔接。按照规划,四川计划到2027年建成100个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20家品牌化养老服务企业和600家医养机构。“奖补政策或加速这一进程,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养老设施建设、适老化改造、养老服务等领域。”

不少银行机构已积极响应。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公司金融与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李洋表示:“此次新政力度很大,充分体现出全省对推动养老事业和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视度、精准度和协同度。我们将继续运用国家再贷款政策和省财政奖补政策,围绕养老服务、医养结合等重点领域,打造‘中银银发’样板,为四川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据统计,今年以来,该行运用养老再贷款政策,累计发放养老产业贷款超2亿元。

护航科技创新 打通科创发债的“最后一公里”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但科技型企业,尤其是中小科创企业在资金方面时常“喊渴”。

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振宇对此深有体会,他以机器人行业举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想要在激烈竞争中抢得先机,就必须加快迭代产品,但研发投入却不是一个小数目。科技创新债券融资成本更低、政策倾斜更为明显,是解决科创企业长期资金需求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企业专注研发,更好拓展市场。”

此次实施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补贴和担保分险支持补贴两项政策,正是瞄准了科创企业发债的两大痛点——

痛点一是发行成本高,特别是对首次发行企业而言,中介费用等固定成本负担较重。

蔡栋梁教授分析说,发行补贴政策的差异化设计体现出“对症下药”的精准性:明确支持我省非金融企业中的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直接瞄准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确保资金流向创新链条关键环节;在补贴力度上,常规发行给予40万元一次性补贴,首次发行提高至80万元,既降低常规发债企业的成本,又通过更高补贴激励从未尝试过债券融资的科创企业“迈出第一步”,帮助其建立直接融资渠道。

在昆仑之数(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万忠看来:“新政策利好我们这样的初创型科技企业,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过科创债券怎么发、谁可以发、谁来买,还有许多实际操作中的流程和问题。希望可以尽量减少申请的难度和审批的时间,因为对企业来说,获得发展资金,核心的需求就是够快、够容易。”

“政策实施的关键在于精准识别支持对象与优化补贴机制。”陈雳建议,建立科技型企业白名单制度,结合研发投入强度、专利数量、技术先进性等指标动态调整补贴力度,确保资源快速流向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同时,需强化市场培育服务,通过举办科创债发行对接会、引入券商、评级机构等中介服务,提升企业债券融资能力。

痛点二是“担保难、费率高”——科创企业往往缺乏足额抵押物和信用记录,导致担保机构因风险较高“不敢担”,科创企业则因担保费率高“不愿担”。

蔡栋梁表示,担保分险支持补贴政策通过“财政补贴+风险分担”,打通了科创发债的“最后一公里”。该项政策将科创债券的风险由企业单一承担,分散至“央行工具+担保机构+财政”多方,降低企业发债的信用门槛;对费率低于1%的担保机构,省级财政补足至不超过1%,既确保担保机构获得合理收益,解决“不敢担、不愿担”的问题,又让科创企业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另外设定单户企业最高200万元的补贴上限,有效保障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

“‘发行补贴’直接降低科创企业融资成本,有效激发其发债活力,优化我省债券市场结构。‘担保分险补贴’则通过风险分担,为增信机构提供了关键的风险缓释。”天府信用增进公司总经理助理、首席分析师蔡宁博士表示,这两项政策相辅相成,有望构建“政策激励-担保增信-债券发行-科创发展”的良性循环。“我们将积极响应,主动创新增信模式,进一步加大对科创领域的支持力度。”

多家银行也在加快布局科创债。6月30日,四川银行2025年科技创新债券在银行间市场成功簿记发行,共吸引40家机构投资主体踊跃认购。其相关负责人介绍,将进一步丰富科技创新金融产品体系,加强对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

评论 1

  • 三与居士 2025-11-04 发表于四川

    好政策[点赞][点赞][点赞]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