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仪式现场 图据泸州市龙马潭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摄影报道
当一件带有大片缺口破损的古代瓷器,在展厅中与天南海北的观众见面;当深埋于泥土中的青铜器“扫去”尘埃,展露出“吉金”的光彩;当被虫蛀的古画,经过修复重获“新生”……如今,人们在博物馆邂逅无数精美而独特的文物时,其背后总少不了一群人的身影,那就是文物修复师。
5月14日,四川技能大赛——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四川省选拔赛落下帷幕。现场,36位参赛选手从180名技术能手中脱颖而出,获评一、二、三等奖,其中6位获一等奖的选手将被推荐参加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
从60后、70后,到80后、90后,乃至00后,从名单中可以看到,此次大赛的获奖选手覆盖了不同的年龄层,有在领域耕耘多年的修复“老手”,也有初入文物修复行业的“新人”。在颁奖仪式结束后,封面新闻对话到了多位“文物医生”,听他们聊起了如何在日复一日的时光中,坚守在文物修复的一线。
△木作修复现场 图据泸州市龙马潭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坚守文物修复领域多年
“耐得住性子,坐得住冷板凳”
一张不大不小的工作台,上面摆放着气泵、胶粘剂、毛笔、毛刷、调色盘等琳琅满目的工具,再配上一只破碎的瓷碗,就占据了刘远航整整两天的光阴。在过去的几十个小时里,他无数次抚摸着这只瓷碗,凝神屏气,埋头为它“疗伤”。也借助这只瓷碗,这位32岁的“90后”文物修复师,拿下了陶瓷文物修复师项目的一等奖。
△瓷器修复现场
“我从事瓷器修复,已经有8年。”手捧着红彤彤的获奖证书,刘远航说起了与陶瓷器度过的时光。大学本科毕业于艺术设计专业,后因对于文博领域的热爱,促使他考取了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研究生,而后投入到了文物修复领域。如今,经过刘远航双手修复过的陶器和瓷器,已经有了数千件。
“文物修复是需要很大的耐心的,要坐得住‘冷板凳’。我刚开始接触这一行业时,是觉得这个领域需要有人去做、去传承。但真的做下来,觉得很有意思,就坚持到了现在。”刘远航说,当下“文博热”成为常态,越来越多年轻的力量涌入文物修复行业中,但难得的是坚持下来。“有些人被吸引过来,待一阵也就走了。因为陶瓷修复太枯燥了,有些工序比较脏手,可能不少人也难以接受。”
而对于刘远航而言,自己能坚持那么多年,也不过出于两个字——热爱。所以在他看来,想进入文物修复领域,必须耐得住性子,坐得住冷板凳。“文物修复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要沉下心来去做事情。慢慢来,多坚持个几年。”
同样的话,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任俊锋的嘴中,也被反复提及。获得了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一等奖的他,深度参与了多件三星堆出土青铜器的修复工作,其中包括那件上过春晚的青铜大面具。“从事文物行业,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也要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才能够在文物保护事业中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绩。”
△获得一等奖的任俊锋
宝妈带着孩子参赛
“希望与小朋友共同成长”
在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现场,选手丁淯琳的出现,总是能吸引不少人的目光。因为此次,她带上了自己年幼的孩子来参加比赛,时常能在赛场外看到她抱着孩子的身影。从小与土陶相伴的她,其父亲丁敬民是非遗代表性项目隆昌土陶的代表性传承人,在耳濡目染之下,她也选择进入了这一行业中。
“在比赛中,我真的尽了最大的努力了。虽然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手上的瓷器修复完成了,但是在上色方面确实还有很多不足。”丁淯琳说道,长期以来,自己更多是在学习、传承非遗技艺,而通过此次大赛,对于瓷器修复的认知又有了新的提升。“我更能够体会到,陶瓷文物修复师在进行文物修复时,肩上的责任感、使命感特别重。”
交谈中,也不免说起此次“带娃参赛”的理由。丁淯琳表示,自己尚在哺乳期,她也希望自己能和孩子共同成长。“可以让孩子从小来感知这种氛围。”
同时,本次在赛场上涌现出的年轻力量,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譬如在获奖名单中,就出现了两位“00后”的身影,22岁的董舟洋、方尔青分别获得了陶瓷文物修复师项目的二等奖、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的三等奖。不止于此,名单中的“95后”也是频频出现。
△泥瓦作修复现场
“目前看来,这次参赛人员的年龄结构在国内的各省当中还是算年轻的。”现场,大赛仲裁委员会主任、木作文物修复项目裁判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李永革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他特别提及,泥瓦作、木作修复属于不可移动文物修复的范畴,以往这两个项目中的工匠年龄都偏大。“这次我在四川看到一个可喜的现象,出现了很多年轻的面孔。我看到也很欣慰,证明我们也就后继有人了。”
评论 1
fm535aea 2025-05-15 发表于四川
年轻人们真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