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苏东坡的炼狱及修行|寻路东坡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3-02-14 10:31 195467

苏东坡纪念馆里的东坡塑像

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荀超 梁家旗 黄州摄影报道

元丰三年(1080)的二月初一,三匹官马从湖北岐亭方向而来,朝南边的黄州城而去。这一行人中,为首的是一牵马青年,他身后的那匹白马稍显羸弱,一根竹杖别在鞍上。另有两匹黑驹在后。年轻人是21岁的蜀中眉州人苏迈,骑白马那位是他43岁的父亲,名满中原的大才子苏轼,最末两位是从东京汴梁一路前来的御史台衙役。

943年后的2023年2月,黄冈。女学者方星移向封面新闻记者聊起了苏东坡在黄州生活的点点滴滴,她是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苏东坡在她眼中的印象正如林语堂教授所言的那样,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避祸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艺术感知力反而敏锐

方星移坐在遗爱湖边的一家酒店大堂,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外面烟波浩渺的湖景一览无遗。早春料峭,窗外淫雨霏霏,室外体感温度仅5度。天气可能像东坡刚贬谪到黄州时那般阴冷,但聊到这位“乐天派”时,方教授的心里热乎乎。

苏东坡一生的文学创作数量多,在黄州,他更是创作了像“两赋一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记承天夜游》等千古绝唱。这个时期,他的创作出现了“词多诗少”的现象,方星移说:“其中一个原因是东坡受到了‘乌台诗案’的影响。此前他写了太多针砭时弊的诗,被很多宵小之辈利用,认为他对皇上不恭敬,为了想把他扳倒,就给他罗织了很多罪名。”

苏轼画像(传宋李公麟绘,清朱野云摹绘,清翁方纲题款)

在方星移看来,苏东坡出了御史台监狱之后,心怀恐惧,所以在黄州时写诗比较谨慎,把创作重心转移到描写日常生活上去了,也更多地用词来抒情。“当时东坡真是心有余悸。‘乌台诗案’使他遭到了御史们寻章摘句的打击报复,所以他不免是需要回避一下的。每个人都有一种避祸的心理,他也是有的,更何况他从那么高的地方跌下来。”

元丰初年,苏轼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后来被贬黄州是其政治生涯最大的一次打击。

刚来黄州时,苏东坡怕“祸从口出”,对此前旺盛的诗歌创作按下“暂停键”。正如《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而别》里他向弟弟苏辙许诺的那样,“畏蛇不下榻,睡足吾无求”,为了不被人抓住把柄,他只求在床上睡大觉。但是,苏轼是一个随时需要笔墨宣泄情感的狂生,天天闷头睡觉肯定是要憋出病的,于是他便利用看上去“人畜无害”的创作,来抚慰内心,言志抒情。

方星移认为,从那时起,他的文学创作发生了一些改变,这是可以理解的。宋代的人们对词的看法,基本上认为是属于抒情,不会让它有特别多的社会教化功能,它主要承载的是审美和娱乐。“你会发现,苏东坡在黄州创作的词赋作品关注现实的内容减少了,但是着眼于人性和日常生活的作品变多了。在黄州,他彻底成为了一个普通人,更在词赋和散文里记录了自己在黄州生活的点滴。”

方星移与遗爱湖

在《遗爱亭记》中,苏轼通过郡守徐君猷的事迹,提炼树立了一种“去而人思之”的“遗爱精神”;《游沙湖》中,他记录了庞安常医术绝妙,愈人之疾甚神、救人不计利的故事,推崇了德艺双馨的仁医情怀;在《方山子传》中,又描写其好友陈季常抛却富贵,独入穷山中,标举了一种真儒形象……

聊到这里,方星移还提到了苏东坡在黄州所写的《蜜酒歌》,里面详细写了蜜酒酿造方法和工艺。他喜欢喝酒,也喜欢酿酒,蜜酒的原料虽然很简单,不过是糯米和蜂蜜,可苏轼对细节描写地非常入微:


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


一个大文豪竟然如此认真地去刻画那么一点点小事,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日常生活的记录者,亦是一个生活艺术家,更说明苏轼在黄州的贬谪期间,其艺术的感知力并没有减少,反而愈发敏锐。

东坡躬耕场景还原 黄冈市苏东坡纪念馆

读城

从定惠院到黄泥坂,双脚和图纸能量古今

远处的黄州城已目之所及,苏轼却还在回味前几日和陈季常的意外相逢。彼时新年刚过,他出狱赴黄,近一个月的苦寒颠簸,季常是他遇见的第一个故友。

陈季常乃苏轼任凤翔签判时的老长官陈希亮之幼子,此人生性放浪不羁,昔日是爱舞刀弄棒的游侠儿,其豪放之气与苏轼颇为相投。如今这位官宦子弟却遁入岐亭空山甘当一位隐士,而苏轼也从名动京城的士子跌落凡尘,时空的轮换,命运的起落让他喟叹不已。

此时,苏轼已行到长江边,黄州城外江浒群山上延绵不绝的竹林,以及波澜不惊的那一弯江水将他思绪收回。他知道,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座江边小城将会和他捆绑在一起。

“苏东坡就是从这里进的黄州城!”黄冈市黄州区文旅局副局长董志伟站在青砖湖路旁的一条小巷上,遥指了一下城东方向。封面新闻记者顺着他的胳膊看过去,巷子尽头是一个简陋的白色招牌,上面写着“定花苑酒店”,然后两边是一幅颇为俗套的对联“酒好不怕巷深,味醇恭迎宾客”。

董志伟带领封面新闻记者重走东坡路

立在小街上的招牌和对联刚好组成了一个大门的形状,董志伟用笃定的语气说:“这附近就是当年宋代黄州城的东门,东坡父子就是由这里进来,后来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四个月。他刚到我们这儿就写了《初到黄州》!”情绪一来,董志伟便信口吟诵了其中名句:“长江绕郭知鱼美,妤竹连山觉笋香。”

苏东坡刚抵这蛮荒小城,孤寂感被新鲜感“秒杀”,他竟想的是如何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董志伟学考古出身,199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2011年参加过宋代黄州城墙旧址发掘,黄冈市博物馆三楼《故垒长风 黄州古城展》中的“北宋黄州城沙盘模型”就由他亲手设计。历史上黄州城因长江改道,其城址发生过多次改变,今日黄冈城乃建立在明清时期的黄州城基础上,但考古专家发现,明清黄州城却已在北宋黄州古城址上北移两里,究其主要原因就是为避水患。

北宋黄州城沙盘模型 黄冈市博物馆

漫步在行人熙熙攘攘的黄冈街头,已然无见当年宋代古城的丝毫印记。董志伟在黄州从事文物考古工作20余年,为了摸清苏东坡在黄州城的生活轨迹,他做了多年的考察和调研。别人是在诗书和故纸堆里研读东坡,此君则是用双脚和图纸丈量东坡与今人的心灵距离——读懂子瞻,先读懂这座城。

董志伟带着封面新闻记者挨个还原了苏子在此城居住、躬耕、悟道的几大“名场景”。第一个是城内离东门不远的定惠院。初到黄州的苏轼一叶飘零,城中无人相识,只得落脚在定惠院这座小庙中,每日斋饭糊日。历经千年,定惠院早片瓦无存,董志伟指着盛德路边一块刻着“定惠院遗址”的粉色大石说:“后来我们勘察了这座寺庙的大致范围,就在这里立了一块标志石。”

定惠院遗址

定惠院虽消失在历史尘烟中,但苏轼在这儿写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却传世至今: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从盛德路向东北方向出发,穿过车水马龙的青砖湖路,我们跟着董志伟走在了一处僻静的斜坡上。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土坡也“师出有名”,苏轼的《黄泥坂词》有云:“出临皋而东骛兮,并丛祠而北转。走雪堂之陂陀,历黄泥之长坂。”登上“黄泥坂”坡顶,一条巷子赫然入目,南北纵向,弯弯曲曲。可以说,这条名为鲢鱼巷的五米宽小街改写了中国文学史!

鲢鱼巷,照片右边即东坡垦田之地

涅槃

视虐心生活如初恋,东坡二字从这里傲立于世


元丰四年(1081年),谪居黄州刚好一载的苏轼因薪俸断绝,生活日益艰辛,黄州太守徐君猷拨给东坡一块废弃营地,以便他躬耕其间,自食其力。这块地东高西低,黄州人将其称之为东坡。当年大旱,苏东坡饱受开荒种地的辛酸,为记住这一段艰难岁月,他给自己取名“东坡居士”。从此“东坡”名头比苏轼更加响亮。


董志伟站在鲢鱼巷面北,其东是一排用红砖墙围起来的低矮民居,地势渐高。他说,这里应该就是当年苏子在黄州躬耕地,东坡之名由此而起。


沿鲢鱼巷往南,出巷口便看到一片大湖。董志伟介绍,元末明初,当地百姓在这里挖黄土烧制质量极好的城墙砖运往南京筑城,时间久了,掘土之地形成大坑,后引水进来就成了现在的青砖湖。

青砖湖西南角的十字路口有一处居民小区,这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了最长时间的临皋亭旧址。宋代的临皋亭是临江的驿站回车院内,因江水退去,此处的东坡故居也面目全非。

当年苏东坡在小破庙定惠院没住多久,因苏辙将其眷属护送到黄州,他只得搬到了房屋稍宽敞一点的临皋亭,可其家口众多,起居空间更显逼仄。东坡只要惆怅之时,总爱持竹杖行至亭外江边散心,每当凝望水天一线的江面时,他就会重新抖擞起来,正如《与范子丰书》所言:


临皋亭下,八十余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嵋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苏东坡新传》作者李一冰先生称,沐浴是苏轼日常生活中的癖好之一,此来黄州,常去城南安国寺洗澡。东坡的《安国寺浴》对自己的“澡堂达人”身份亦有提及:


尘垢能几何,翛然脱羁梏……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


沐浴令东坡身心洁净轻松,也助其加入了僧人的“朋友圈”,他在安国寺结识了以主持继莲为首的一众和尚。与他们相处,苏轼的生活变得简单,思想也日渐纯粹。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与安国寺相关的诗文,除了上文所述的《安国寺浴》,还有《安国寺寻春》《应梦罗汉记》《遗爱亭记》《安国寺记》等等。

位于黄冈市老城区的安国寺

苏轼与寺院的亲近,归根结底是他喜欢佛家思想。他初到黄州,别的事物容易导生痛苦的联想,而在禅门打坐静修,研读佛书释典,就自然流露些不会招祸的佛家言语。如《与程彝仲推官书》写的那样:


但多难畏人,不复作文字,惟时作僧佛话耳。


此外,苏轼在黄州的诗作也因悟禅悟道变得超然,行文在旷放豪迈的基础上又晕染上了清静幽远的色彩,最终达至诗禅浑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要不他怎能写出像《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样的神品?

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以戴罪之身的苏轼在黄州遭遇过贫寒、孤独和心魔,但是在这样一个如同炼狱般的地方,他却像一朵莲花,绽放地更加清妍。当初想搞死苏轼的那些御史台谏官李定、舒亶、张璪之流,他们万万没想到,苏轼在所谓的“下等州”竟完成了一次凤凰涅槃,他的诗词文章不但更为精进,其人也脱胎换骨,他甚至已不是当年的凡人苏轼,在黄州,他蜕变成了世人所景仰的“坡仙”!

张大千绘《东坡居士笠屐图》 吉林省博物院藏

方星移说:“我们通常讲苏东坡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儒家思想、佛家思想、道家思想,他兼而取之。而且他拿来融合之后,就跟别人不一样了。像他经常去安国寺沐浴,其象征意义就是洗掉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如果放弃对名利追求的执念,人就不会那么痛苦了,所以他就看开了。”

无双

黄州成就了东坡,东坡亦令这座城千年不朽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早已把黄州城地皮踩热,他的朋友上至州官,下至樵夫,人人都爱这位喜欢吟诗作赋的东坡先生。是年十月十五日,两位老友来雪堂同东坡小叙,大家聚完后,老友送他回临皋亭歇息。天色已黑,一轮明月高悬,走在黄泥坂路上,众人一边赏月,一边哼着小曲儿。

其中一人突然提及,当天在江边网到一条细鳞肥鱼,咱干脆趁新鲜给吃了,只可惜啊,无酒!老饕东坡顿时犯了馋,他跟哥们儿说,我媳妇那里存着佳酿,让我去给她打个商量,去去就回!东坡杵着拐杖,乐颠颠地奔回住所取酒。有酒有肉,三人还觉得不够嗨,于是跳上江边一叶扁舟,朝城西北的赤壁矶划去。就这样,东坡一次随机而发的“夜生活”,酿成了千古名篇《后赤壁赋》。

宋孝宗手书《后赤壁赋》

在东坡赤壁公园苏轼雕像前,身穿灰色冲锋衣的李林谈性甚浓。他是黄冈市赤壁管理处副主任,在这里已经工作了34年,赤壁的每块顽石,每条小径他都如掌中观纹,而苏东坡和赤壁之间的往事他更烂熟于胸。“苏轼到黄州后,多次游赤壁,其中三次游玩赤壁成就了非常的意义。元丰五年他两游赤壁后,写下前、后《赤壁赋》,再加上那篇《赤壁怀古》,从此泛舟赤壁成为世人效仿的典范。”

明·仇英绘《赤壁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还是因为长江改道,今天的东坡赤壁虽已非原貌,可古韵和气势犹存。“东坡贬谪到黄州,虽经历过苦闷,但他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并迅速融入到黄州人的生活当中。他和朋友夜游赤壁是在赏景,但同时也在江水的流淌中感受历史的流转和生命的律动,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江户时代日本人所绘《苏轼赤壁图》 黄冈市苏东坡纪念馆藏

东坡游赤壁,总离不了开美酒佳肴,这在李林看来,这是他热爱生活的实证,尤其他在黄州发明的东坡肉,更是建立起了当代吃货和一代文豪之间的精神羁绊。“东坡把美食与文化做到了完美融合,每次吃到兴起,总忘不了吟诗一首,他若活在现代,他的朋友圈晒的绝对全是诗词与美食,他吃的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哲学,在味蕾的极度满足中,其人生坎坷似乎也随着美味一一下咽并随之消化。”

黄冈美食——东坡肉

黄冈市博物馆有一件关于苏东坡的著名展品——被誉为“天下第三大行书”的《寒食帖》,虽然只是一件来自台北故宫的原版复刻品,但《寒食帖》是东坡在黄州挥就,因此它在这里展出的意义也是非凡。 有意思的是,帖中苏轼一气呵成的“双诗”,也是因“食”而起。

杨文斌在黄冈市博物馆讲解《寒食帖》

2023年2月13日下午,黄冈市文联东坡文学艺术院副院长、著名书法家杨文斌再一次来到博物馆欣赏《寒食帖》,前不久他刚刚发表了一篇论文《也谈武穆遗“书”》。杨文斌说:“岳飞的书法真迹传世不多,但可以肯定,他有在模仿苏东坡的书体。”此帖通篇书法起伏跌宕,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上品。正如苏子门生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天下第三大行书《寒食帖》

寒食节,乃清明节前的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苏轼来黄州过的第三个寒食节,他吃得非常不开心,诗中没具体写他吃的啥,但对家中厨房描写倒很详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这可以说明东坡当时所居之地还是十分落败,一个讲究吃的人总是会把厨房打理得光鲜,可看看他的厨房,“空庖”“破灶”“湿苇”这些字眼是多么扎心!

北宋朝廷把天下240个州分为五等,黄州是当之无愧的“下等州”,用董志伟的话说,“宋代黄州城很大一片城墙都是用竹篾片围起来的”。可是就在这片苦穷之地,苏东坡随便写两篇发牢骚、吐苦水的诗作,竟轻轻松松成了“天下第三大行书”。除了天纵奇才的东坡居士,试问四海之内有几人可以为之?

苏东坡的才情在黄州滥觞——他最美的文、最智的诗、最佳的词、最雄的赋、最酷的字、最绝的美食,皆诞生于此。黄州这座之前甚少在史籍里出现的小城,也因东坡的到来而举世无双。

东坡赤壁“守门人”李林感慨地说:“苏东坡在海外也很有影响力,我们这里每年会接待不少前来怀念他的国外客人,日本人居多,他们一看到东坡雕像就先鞠三个躬,因为日本每年也有纪念苏东坡的‘赤壁游’和‘赤壁会’。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美国汉学家独自爬上赤壁,他带了三罐啤酒,在山上一罐祭奠东坡,一罐撒向天地,最后一罐一饮而尽。”

李林在为记者讲述东坡赤壁的故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这首《定风波》创作于苦兮兮、哭唧唧的《寒食帖》之后,前后仅相差几天。可是那位曾在寒食节哀叹自己是“死灰吹不起”的东坡先生,很快又能“原地满血复活”!

今日之“东坡赤壁”

他的乐观和豁达是良药也是武器,面对挫折,我们该如何?不如学东坡先生,一路纵声高歌,谁怕?大不了跌倒了又爬起来,继续前行。

三罐酒,敬东坡!呵呵!

END


评论 4

  • 万山行人 2023-03-31 发表于湖北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 f大英县河边镇m2075842 2023-02-15 发表于四川

    苏东坡的炼狱及修行

  • fm1906641 2023-02-14 发表于四川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