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摄影 苏佳馨
1月26日,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做客名人大讲堂,在阆中古城开启“古城保护季”第二讲。王军老师以《中国文化的时间与空间》为题,讲述古人的时间观念对中国城市、建筑营建所产生的影响。
王军老师
讲座结束之后,四名来自阆中本地、与古城保护密切相关的工作人员,以传习志愿者的身份向王军老师继续请教。
作为一名参与城市建设与改造的工作人员,来自阆中市住建局的孟俊豪向王军老师请教:“阆中古城新老建筑的界限犬牙交织,过于分明,建筑风貌对比强烈,对古城传统风貌的完整性带来冲击,您在处理古城新老建筑的界限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传习志愿者提问
王军老师提到,其实自己昨晚在阆中古城散步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特点。而他认为,能够把新城、古城统一在一起的,就是人的生活。所以,“街道上应该有生活”。王军老师还提到,为了小汽车通行而修筑的大马路,实际上就并不适合古城的风格。在王军老师看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种一些树或许是不错的解决办法。
阆中古城依嘉陵江而建,自古便是古代水陆交通枢纽,也是古蜀道上的重要节点。至今,阆中都还保留着例如阆中文成大石坎古蜀道石梯等多个蜀道遗迹。来自阆中市文保中心的张晓峰向王军老师请教,如何对古迹加以保护,从而体现阆中古城在古蜀道上的价值?王军老师回答道,保护景观也是保护古迹其中的一部分,因为古人在建城的时候,就会融入许多对自然、文化等多方面的观念。因此保护古迹,也就是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王军老师在讲座中关于观星、测时部分的内容,让志愿者柯敏联想到对中国历法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落下闳。他向王军老师请教,在文化传承中,如何弘扬落下闳的精神,让更多人知道这一颗“巴蜀之星”。在王军老师看来,落下闳所做的工作,确实是艰难且伟大的。而落下闳本人则属实是一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而如今的学科分类则过于细致,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局限了研究工作。因此,王军老师在现场说,希望大家能够全方位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来自阆中古城景区的工作人员雷泽川围绕自己的工作内容,向王军老师请教:“如何依托中华文化传承与古城保护利用实现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王军老师说,“关键在于要深入研究、发掘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阆中的历史文化价值。”王军老师建议,对于阆中古城的研究应当被重视起来。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