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四书·康熙奇局丨施琅两度反清再降,是报仇还是报国?

封面新闻 2021-08-26 21:29 37073

作者:向敬之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

1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收复台湾是重头戏。姚启圣、李光地和施琅,成为康熙收台一战的前线指挥官。

重访历史,却有些出入。

当时的李光地,并非贬官,而是康熙的新宠。他守制期刚满赴京,康熙指示不必候缺,直接升任内阁学士。《清史稿·李光地传》记载:康熙“十九年,光地至京师,授内阁学士。入对,言:‘郑锦已死,子克塽幼弱,部下争权,宜急取之。’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知兵,可重任,上用其言,卒平台湾”。

李光地只在收台后方给康熙当机要参谋。而在前线的领导人,除了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姚启圣和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外,还有两人功不可没。一个是时任福建巡抚吴兴祚,他曾率部屡败郑经的军队,因功进秩正一品;一个是回福建休病假的武英殿大学士黄锡衮。

黄锡衮是帮助康熙铲除鳌拜的第一助手,长期担任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康熙王朝》没给他安排戏,《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也没为他作传。但不能否认,他在收复台湾后,鼎力支持施琅奏请的设官镇守,出师于台。

黄锡衮死后,李光地以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的名义,撰写《皇清特进光禄大夫东阁大学士赠太傅谥文僖潘湖叟黄公墓志铭》,称:“台湾初定,提督施琅请设官镇守,廷议未决,有谓宜迁其人弃其地者。上问阁臣,锡衮言:台湾孤悬海外,屏蔽闽疆,弃其地恐为外国所据,迁其人应如琅议。上韪之。”

有趣的是,黄锡衮是姚启圣的妹夫,而施琅为黄锡衮的妹夫。在收台一役中,施琅冲锋陷阵,还被康熙封为靖海侯,世袭罔替,延续十三代,直至清朝灭亡。

2

其实,施琅人生最初的使命是反清。

施琅是福建晋江人,年少时弃文学剑,从师修兵法。他十七岁从军,屡建战功,成为明将总兵郑芝龙的左冲锋官,后在郑成功帐前为将,进行抗清斗争。此时的郑成功,待他礼遇有加,视为得力助手,军机大事都和他商量。

顺治三年(1646),郑芝龙降清不久,便招降施福、郑芝豹和部下总兵十员、兵将十一万三千名。

施福为施琅的族叔和从军引路人。施福降清,便带着族侄施琅一起投奔。不料,他们给清廷卖力征剿前明残兵和抗清义师时,与从李自成阵营投降过来的李成栋发生了冲突。

李成栋为广东提督,却歧视南方兵将,在奏疏中说从福建带来的施琅等官兵“脆弱不堪,无资战守”,甚至伺机剪灭和解散。李成栋经常打压施琅等前明降将,又拉拢闽系将领反清复明,在将施琅遣回福建途中又派部将郝尚久进行暗算。

一路辗转,施琅拼死突围,且战且行,两个堂弟战死。他得以脱身,复投郑成功部下,再度反清。

对于此事,《清史稿·施琅传》写得挺含蓄,未涉及李成栋逼反:“从征广东,戡定顺德、东莞、三水、新宁诸县。芝龙归京师,其子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并絷其家属。琅以计得脱,父大宣、弟显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

《清史稿》是说施琅被郑成功抓住逼降,而非主动投诚,还说施琅以计逃脱,结果牵连了父亲、兄弟、子侄被郑成功杀了。为何施琅前度降清,家人仍在台湾未遇害,而到了第二次才被杀?或者是施琅第一次降清时带走了家人,此次返台又带回了家人?看来,施琅被郑成功抓回台湾,是说不过去的。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