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个人,努力革命”——这支留守游击队战至最后一人

新华社 2021-07-23 16:39 39739

新华社成都7月23日电(记者刘坤)“老林是营房,茅草盖身上。石头当枕头,睡呀睡得香。野菜和雪煮,口苦心明亮。跟着共产党,翻身求解放。”这是流传至今的《巴山游击队队歌》。

一首队歌,真实再现了巴山游击队当时所处的恶劣环境,体现了游击队战士们乐观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从1935年2月到1940年春,巴山游击队远离红军主力,在刘子才、吴三保、赵明恩的先后领导下,活跃在川陕交界地的茫茫林海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同国民党军队及地方民团进行了长达5年之久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生死考验中坚定信仰

1932年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从通江两河口进入四川,建立了以通、南、巴(今巴中市全境)为核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鼎盛时期,根据地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辖20多个县500多万人口。

这是2016年8月23日无人机拍摄的川陕交界处。图中左侧为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两河口镇,右侧为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永乐镇。1932年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正是从这里进入四川,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1935年2月,经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四方面军总部、中共川陕省委研究决定,组建“川北边区留守阵地游击队”(俗称“巴山游击队”)开赴川陕交界处的南江桃园(今南江县光雾山镇),建立游击根据地。

巴山游击队充分发挥游击战灵活多变的战术特点,采取伪装突袭、夜袭伏击的方式,多次以智取胜、以奇制胜。至1935年底,游击队由创建之初的300余人壮大到1200余人。巴山游击队的连续胜利,招致国民党军队更疯狂的围剿,几经生死考验。

巴山游击队纪念馆馆长李政说:“游击队在成立之时,就建立了党支部。他们每十天召开一次组织生活会,对党员进行革命理想信念和革命坚定性教育,开展严格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孤军奋战的游击队能一次次走出绝境的根本所在。”

人民哺育了绝境中的巴山游击队

巴山游击队,是巴山人民的游击队。

刘子才、赵明恩经常带着一个小本子,翻山越岭访贫问苦,记录群众的实际困难,并发动游击队战士尽力帮助解决。

为了活跃根据地的社会经济,巴山游击队在根据地内建立了多个集市,采取奖励、包销、改度量衡等措施,保障群众的利益;建立“护路班”,武装保护过往客商免遭土匪抢劫,让当地百姓与客商之间的物资交流日益频繁。

这是游击队成立苏维埃政府之后,组建的赤卫队所佩戴的袖章。(巴山游击队纪念馆供图)

巴山游击队在根据地的一系列为民举措,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也使整个根据地生机勃勃。

1939年冬,国民党军对巴山游击队实施新一轮残酷“清剿”,制定了“空山清野、放水捉鱼、筑碉囤粮”三条毒计,游击队的生存面临极大的挑战。

危难之时,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有的为游击队送粮,有的为游击队递送国民党军动向情报,有的为游击队购买枪支……

巴山游击队与群众血浓于水的深情,正如今天寨坡、桃园等地依然流传的民歌中,描述当年百姓为红军送粮所唱的那样:“寨儿坡,路儿荒,跑烂草鞋一双双。只要红军不断粮,哪怕跑断脚板掌。”

理想信念支撑起斗争到底的决心

1940年2月,游击队转战到陕西南郑县碑坝镇附近,同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

据失散红军杨建迪回忆,那天下着大雪,他与其他二十多人为掩护赵明恩突围,在老枞树与赵明恩分别后,被敌人的一个团围住。

“我们咋个都走不脱了。”

敌人将他们逼到了熊头岩的悬崖峭壁上,战士们以决死的气概奋勇反击,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他们毁掉枪支,飞身跳崖。

时年18岁的杨建迪就是跳崖勇士当中的一名幸存者。

1940年3月,赵明恩突出重围,准备回达县老家重振游击队,行至南江杨坝猪槽沟,不幸被叛徒杨芝芳杀害。刘子才突围后,化名陈机匠,以纺纱织布为掩护,联络失散游击队员,不幸于1940年5月被捕,不久在南江县城英勇就义。

至此,巴山游击队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下惨遭失败。

巴中市党史办副主任王志雄说:“当时的入党誓词中有一句‘牺牲个人,努力革命’,巴山游击队一心向党,5年中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即使拼到最后一人,都坚守着组织交给的‘支持苏区,留守阵地’的任务,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忠诚。”

王开志,1935年4月在陕南金沟林突围时牺牲;姚正元,1937年10月作战牺牲;张绍祥,1940年4月2日在南江县城英勇就义……在巴山游击队部分人员名录中,还有许多无名英雄,他们只能以“张小娃”“熊黑娃子”“蒲娃儿”这样的别称,将“名字”永远镌刻在巴山大地。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

英雄的背影已经远去,但历史会永远铭记。

评论 1

  • fm1492207 2021-08-01

    这样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