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异化的PUA教程,不过是“女德+传销”翻版

封面新闻 2018-05-25 16:56 37791

□ 李晓亮

有很多事儿,你会发现“南橘北枳”的尴尬。比如线上的,一旦线下,就可能变异;比如观赏性的,一旦实操,或许就碰壁。

举例说明,前段儿网络抖友段友的“鸣笛相见”,就曾面临一些线下争议。同好相遇,或来句“天王盖地虎,小鸡炖蘑菇”的俏皮接头暗号,或脑补城市车水马龙中,一长两短“滴——滴滴”的相视会心一笑,这在网上,随便抖机灵,怎么都行。

但若真无故胡乱鸣笛,可能对你笑的就不是接头网友,而是街头交警手中招摇的罚单了——诸如“段友‘接头’鸣笛对暗号, 交警当场拦下罚100元”,可不是段子。且在线下一度频密出现这种接头趋势时,专门出台整治意见的,还不知一城一地。

类似“想成故事”却“沦为事故”的案例还很多,前有网友模仿网上爆红高难度酷炫动作吸睛桥段,结果不慎酿安全事故,甚至“抖”成重伤的多起悲剧,抖音甚至因此而专门声明,系统提示安全风险。可这还是拦不住一些脑洞开得太大,分寸感又奇差的网友,分不清现实与作秀的区别:昨儿又曝出“杭州一男子模仿抖音与邻桌‘菜换肉’被拒 恼羞成怒致群殴”的新闻。

如果至此就已目瞪口呆,那只能说明想象力受限,飞速异变现实已经超越了贫瘠朴素的想象:“‘把妹达人’陷阱调查:指导学员骗财骗色 为操控情感鼓励自杀”;“‘PUA情感操控’组织教人骗财骗色,律师:赤裸裸教唆学员违法”“涉事PUA组织教学粉丝群被永久封停 超20名受害女性求助”(5月25日《新京报》)。

这是对涉嫌教唆违法的所谓“PUA课程”,连续三天深度追踪的媒体起底揭秘。就算你没听说过“PUA”,仅从以上标题,可能都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何为“PUA”,是何套路敛财甚至诈骗教唆违法牟利?为何虽未闻其名,乍见之下,却还有几分眼熟呢?

把几篇报道浏览一遍,就会恍然大悟,这不过是“西学东渐”“洋为中用”,换汤不换药的接地气老套路,又化妆涂抹借用了些洋气伪概念后,“外来和尚”就借此成功本土化,土洋合体,功效倍增。

“PUA”直译是“搭讪艺术家”。而这种教程,起初指的也只是通过系统化学习实践,不断自我完善情商,变得更有人格魅力的一种社交和心理训练。后泛指吸引异性的“极速引诱学”。若只是搭讪(初识)、吸引(互动)、建立联系,升级关系等对社恐人群,功莫大焉,但是后来直接发展到两性关系,乃至情感操控等精神控制方面,就有失控趋势了。

异化就是从被动“吸引”到主动“勾引”引诱开始的。这时PUA 目标人群就从社交刚需人群,转移到意在财色、目的不纯的人群了。而从以上案例披露看,在国内的异化更严重。看到这套手法眼熟,是因之前见识过特色“女德班”,物化奴役女性,极其愚昧,有时却分外有效的把戏,还有各色传销,人身加精神控制的简单粗暴。

而变异的“PUA”是这二者混合叠加的西化升级翻版,加料又加价。比如,被封号的“享妞军团”的所谓教程,近看标题“自尊摧毁、情感虐待、极恶心态铸成、禁术 疯狂榨取、专属烙印纹身、宠物养成、自杀鼓励……”就能现象其传授的是多邪恶疯狂的所谓“猎艳心得”了。

而且还有传播各种违法违禁信息,借此牟利,甚至鼓动鼓励受害对象自杀自残,并直播传播扩散。这已经不是道德伦理范畴的失格失态,不仅是挑战公序良俗了。

毕竟,相比一般“女德、传销”口头洗脑为主,并无实质侵害行为的,这种打着“PUA”授课为幌子,收受不菲所谓“学费”,实则是传授犯罪方法,教唆并实施诈骗,全链条地侵犯受害人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还涉及传播淫秽物品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诈骗罪等,引诱、怂恿、欺骗、教唆、蛊惑,直接涉嫌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构成民事侵权、治安违法等。

而最令人发指的是操纵自杀者意志,不制止反鼓励自杀。这种情节特别恶劣的,甚至可能已触犯刑律。平台已封号,而执法亦不能姑息。对恶行确凿的,必须依法究责。只有所有浑水摸鱼的,都要受惩,都逃不脱相应的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责任,或许打着社交指导教学旗号,实则敛财骗色的异化的所谓PUA课程,才能“停课”。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