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肖三:老屋

封面新闻 2021-03-19 16:26 42366

文/肖三

此时,我正行驶在千里之外的川藏线上。

想着家乡,很老的茅草屋,超过母亲的年纪。慈祥微笑的母亲站在茅草屋檐下,时不时地用枯干的右手,拨弄一下茅草一样霜白的头发,用一双朦胧的眼睛眺望着,希望看到我从西藏归来的身影。

又是一年的三月,告别母亲前往西藏高原。到了年底,西藏飘飘瑞雪,我又匆忙赶回老家,那里有我魂牵梦绕的老屋,还有我牵肠挂肚的母亲。我在川藏两地,像一只为生活奔波的鸟,飞行在路途中。偶尔累了,就在路边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朝家的方向飞行。

漫长的岁月,漫长的思念,漫长的等待,不知道母亲是怎样度过的。母亲反问我:“三儿,遥远的川藏线,还下着大雪,你是咋度过的?”

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母亲,只看见母亲苍白的脸上飘过一丝微笑。这样的微笑,让我读懂了母亲一生的坚强。在艰难和困苦面前,母亲都是一笑而过,生我养我的母亲从来没有哀叹过岁月的沧桑和孤独,而是感激自然,感谢土地孕育了我们,给了我们美好的一切。母亲常说,要懂得感恩,多做善事。

说完,母亲望着茅草屋,一言不发。

是的,每当我沿着318国道行驶,只要有人需要搭顺风车,我都尽量满足。每当路上有从山上滚落的石头挡住来去的路面,我都要停车,移开石头,不慌不忙前行。

只要看见我安全归来,母亲就走进灶间,开始生火做饭。柴火噼里啪啦的响声从灶间传出来,灶膛里的火焰映照在母亲消瘦的脸庞。母亲眼里总有一团火,希望的炊烟从茅草屋的烟囱里冒出来,家里有了温暖。

儿行千里,母亲的心里牵挂着我。城里的二哥曾接母亲到县城去,可没住几天,母亲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茅草窝,就一个人回到家里,守着老屋,享受那份孤独与自然。

那段时间,母亲在家里种菜,说等到我们过年回家,就有新鲜的蔬菜吃。瘦小的母亲挖土,除草,种上菜苗,挑着粪桶走在田坎小道。夕阳将母亲的身影缩短,拉长,拉长又缩短。

夜里,母亲坐在床沿上,在昏黄的灯光下,搓麻线,纳鞋底,中指戴上顶针,一颗钢针牵挂着一根细细的麻线,在母亲手里一点一线,从鞋底的正面穿过反面,又从反面扎过来,如此反复。腰痛了,用手背轻轻捶打几下。

就这样,伴随着寒冷的冬天,母亲和夜色一起煎熬,心里默默数着我的归期。此时的我,像一只归鸟,更像一只负重前行的蚂蚁,爬行在里之外的318国道线,穿越在茫茫林海。偶尔遇到风雪交加,是母亲手中的麻线牵着我,让我找到回家的路。

无论白天黑夜,我沿着公路中间的线,走过每一条河流,翻过一座又一座的雪山。母亲说,只要认准一条线,一条人生正确的路线,不管你走多远,就不至于走偏路。

春暖花开,连续几个下雨天。母亲老了,像茅草屋一样经不住淋雨,感冒了,咳嗽不止。我们送母亲到医院检查,没大病,拿了些药。母亲说,看嘛,我说没啥大不了的病,非得要花冤枉钱,还不如到远处去逛逛散散心。

那天,多好的阳光,母亲不咳嗽了,一高兴,换了衣服,背上小包说,走嘛,今天天气好,正好出去走走。

我们一家人高高兴兴陪母亲到重庆,到灵岩寺走了一圈。母亲走起路来格外轻松,一点都不觉得累。后来,又到乐山大佛逛了一天。那段时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春天般的微笑。

我要启程了,母亲再三叮嘱,三儿,开慢点,稳当点。

望着家乡的老屋,看着眼前的母亲,我抑制住眼中的泪水。母亲啊,你所做的一切,都是让孩子放心的走向千里之外的远方,却不让孩子过多牵挂。

母亲,老屋一般的沉默。风里雨里,相依相伴几十年,甚至守候一辈子。

【“浣花溪”文学栏目征稿启事】

欢迎投来散文(含游记)、小小说等纯文学作品,诗歌因系编辑部自行组稿,不在征稿范围内。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500字,标题注明“散文”或“游记”或“小小说”。作品须为原创首发、独家向“浣花溪”专栏投稿,禁止抄袭、一稿多投,更禁止将已公开发表的作品投过来。作者可以将自我简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邮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将文字发过来即可。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选用。作者信息包括银行卡户名、开户行及网点准确信息(不能错一个字、多一个字、少一个字)、卡号、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