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白蛇传是 “一杯雄黄酒引发的血案”,端午饮雄黄从何而来?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6-13 16:39 71685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就在端午节前,一部极为小众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在院线上映,获得了超高口碑,也再次唤醒了人们对《白蛇传》的共同记忆。尤其是恰逢端午,白素贞饮下雄黄酒化为蛇形吓死许仙的桥段,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

饮食雄黄从炼丹术而来

饮雄黄酒是旧时端午节的重要习俗,我国的几乎所有端午民俗都能在纪念屈原的故事中找到皈依。相传,屈原投江之后,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还有一位老医生拿来雄黄酒倒入江中,可以药晕蛟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雄黄酒与端午就这样联系到了一起。

传说归传说,雄黄酒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在传说中它甚至能药晕蛟龙这么厉害?这要从“雄黄”这种东西说起。

“雄黄”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先秦时期的百科式重要古籍《山海经》,后来名医华佗的弟子、三国时期的医药学家吴普在《吴普本草》中对雄黄的名称由来做过专门解释:因为这种矿物生于山的阳面,所以叫“雄黄”,以此对应生于山的阴之一面的“雌黄”。

矿石雄黄是是四硫化四砷的俗称,通常为橘黄色粒状固体或橙黄色粉末,加热之后有剧毒,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砒霜。

我国古时炼丹术源远流长,在上古西王母仙药以及嫦娥飞升求取仙药的神话传说中,已经可以看见古代炼丹术的广泛影响。雄黄通体橘黄,与黄金类似,再加上发现于山的阳面,占着天时地利的优势,被古人认为是极具“阳刚之气”的物质:“诸石之中,唯有丹砂、雄黄为上。”“雄黄千岁,化为黄金。服食黄金,命曰真人”,不少典籍描述中可见对雄黄的推崇,因此成为炼丹术中上品。

虽然从今日之科学看来,炼丹术已不可取,但它确实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古代化学、药学等学科的发展。雄黄的药用价值也由此显现。中药认为雄黄能以毒攻毒,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的功效。

端午时节需要“驱邪解毒”

明清时流行饮用雄黄酒

现代人过节或是图个喜庆团圆、或是对传统习俗的延续。但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过节还有个最重要的功能——驱邪保平安。我国几乎所有重要民俗节日都能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文化。尤其是在天气转热,蛇虫鼠蚁开始滋生的农历五月,瘟疫来袭,驱瘟逐疫、防止传染病就成了古人的头等大事。

被道教炼丹术神话后的“雄黄”自然也逐渐成了“驱邪解毒”的圣品。端午时大家不仅吃和饮雄黄,还有洒雄黄、涂抹雄黄的习俗。清代《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但在明清以前,端午节饮雄黄酒似乎并不流行,人们在端午时节驱邪所使用的物品多见菖蒲、艾草、兰草等,这种习俗也保留至今。南朝时典籍《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

“白蛇传说”最早源于唐代传奇小说《李黄》,见于《博异志》,讲述了富家子李黄偶遇白蛇所化的白衣女郎,最后丧命的故事。到宋代又有《西湖三塔记》,都没有端午节饮雄黄白蛇现身的情节。一直到清乾隆年间,方成培改编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传奇》,正是我们今人所熟悉的“白蛇传说”,其中才有端午节许仙买雄黄酒让白娘子饮下、最后得以现出真身的重要情节。此后,“雄黄酒现真身”的桥段一直都是各种艺术样式里,白蛇故事的经典情节之一。

但确实在明代时,端午饮雄黄酒已经成为流行的习俗。例如明代三言二拍《警世通言》中说:“今日是个端阳佳节,那家不吃几杯雄黄酒?”《金瓶梅》里也记有春梅“置了一桌酒席,和孙二娘、陈经济吃雄黄酒,解粽欢娱”的故事。

有学者考证,雄黄之所以到明代才开始流行,或许与它的珍贵和不易开采有关。明代以前,雄黄产量低、价格昂贵,不是民间能用得上的物品。明代时期,我国科技文化都得到了空前发展,产量上升,加上其本身拥有的“驱邪解毒”的地位,自然就在民间流行起来。

不过饮用雄黄酒已被现代医学认为不可取,近年来也出现过不少因为端午节自行饮用雄黄酒导致的中毒甚至死亡事件。医学专家普遍认为,端午饮雄黄酒固然是我国曾经的重要民俗,雄黄入药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建议道,考虑到雄黄的毒性,普通百姓尽量不要自制雄黄酒或者饮用雄黄酒。

评论 22

  • 茂名磨刀石 2021-06-16

    [得意]

  • fm516688 2021-06-15

    [得意]

  • 天天开心 2021-06-15

    [得意]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