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接力修编钟

新华社 2021-05-18 16:29 34317

新华社武汉5月18日电武汉东湖之滨,绿荫葱茏,清幽静谧。湖北省博物馆三期工程在这里沿湖而建,极富科技感与现代感。在新建成的文物保护中心内,一对父子正在专注地修复、复原一件青铜铸造的曾侯與编钟。

62岁的青铜器修复专家方国荣,与他32岁的儿子方晨合力抬起12公斤的上甬补配件,准备和重达150多公斤的钟体进行套装。

经过历时近两年的修复工艺设计、三维扫描残片、3D打印补配塑型、模型修整、翻制蜡模、熔模铸造、拼对焊接、打磨作旧等修复流程的操作,这件编钟的修复、复原工作即将完成。

绘图摘自于《曾侯乙墓》。

记者看到,即将完工的曾侯與编钟钟体扁圆如合瓦,涡状蟠螭纹遍布钟体。浮雕繁密细小的蟠螭纹,触之棘手,相当精美。在编钟鼓部,粗大的蟠螭组合成蟠龙纹图案,整体对称,灵动如蝶翅。

方国荣18岁进入湖北省博物馆,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已40余年。在精细的修复工作中,他不知疲倦地触摸着这些动人的细节,和先前的匠人对话。

方国荣向儿子方晨介绍曾侯與编钟相关历史知识(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方国荣回忆说,这件2号甬钟是全套曾侯與编钟里最大、最重的一只,可惜出土时已残破严重,仅剩8块碎片。2019年,这些碎片被小心翼翼地从湖北随州送来省博物馆修复,仅修复方案制定和工艺设计就耗时半年,加上疫情耽误,这件编钟已在馆内待了近两年。

湖北随州是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地。过去10多年来,这里不断有关于曾国的考古新发现。2009年,曾侯與编钟发现于随州文峰塔,现存8件,其中完整的有6件,残破较难复原的有2件。曾侯與编钟比曾侯乙编钟还要早约100年,距今约2500年。

作为曾侯乙编钟的组装、复制、仿制者,方国荣曾在历次曾侯乙编钟复制项目中担任技术负责人,倾其一生成为古老编钟的“托举人”。

方国荣(右)与儿子方晨在修复曾侯與编钟(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2014年,方晨正式接下父亲手中的接力棒,进入博物馆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并接受严格训练。

方国荣说:“这口钟的修复运用了三维扫描技术、3D打印技术,使得严重残缺、严重变形的文物残片能够还原。这是我们老一辈文物保护工作者做不到的,而这也正是年轻人所具有的优势。”

亦父亦师,在严父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下,近年来,方晨的技艺不断增长,开始参与一些重要的青铜器修复任务。

方国荣(右)指导儿子方晨在修复一件出土的青铜戈(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文物修复也要与时俱进,让先进的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得以更好地进行文物保护与修复。”方晨说,他要学习和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希望能传承父志,奉献于青铜器修复事业,有朝一日达到媲美父亲的专业水准。

在湖北省博物馆,一件又一件稀世珍宝,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工作者和文保工作者的努力,重见天日,重现华彩。

方国荣(左)与儿子方晨在即将完成修复的曾侯與编钟前(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说,湖北省博物馆以考古成果为主体,致力于让严谨的考古走近普通观众的生活。馆内尤其重视以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国宝为首的曾世家文物的研究、展陈和普及。复原完成的曾侯與编钟将被用于陈列展示,为广大观众进一步讲述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曾国历史。

记者:喻珮、饶饶、肖艺九、季晓庄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