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日·文物出圈①丨一个文博粉追星的最高境界 :将“说唱俑”创作成舞蹈,惊艳世人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5-18 09:49 53063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成都博物馆馆藏的汉代陶俳优俑,又将迎来一波又一波粉丝。要知道,这个高60、宽40厘米的汉墓陶俑,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说唱俑。凭借“手舞足蹈,眉开眼笑”的喜庆造型,说唱俑圈粉无数。

来自四川省歌舞剧院的舞蹈编导王颖杰,就是说唱俑的“文博粉”,他还曾以此为灵感,创作了独舞舞蹈《说书俑》,并带领群舞舞蹈《说书俑》登上央视2019春节戏曲晚会成都分会场的舞台,为观众带来了充满欢乐气氛和市井气息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说书俑》编导 王颖杰

以说唱俑为灵感

舞蹈《说书俑》展现四川人的乐观与豁达

熟悉说唱俑的文博粉都知道它的形象——坐在一圆形坐垫上,头戴巾帽,着裤赤足。上身袒露,耸肩,左手执鼓,右手握拳,作执槌击鼓状。右脚蹬踢,左脚蜷曲,仰面大笑,其夸张的面部表情和体态,令人捧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018年,我来到成都博物馆参观,看到说唱俑之后,就被它吸引了。它的笑容历经千年,仍然那么生动,那么乐观,这不正是我们四川人生性豁达、生活富足、吃住无忧的表现吗?!”

    成都博物馆藏· 汉代陶俳优俑

这次参观,让王颖杰萌生了创作一部以说唱俑为人物背景的舞蹈作品。“我在博物馆待了四五天,每天看着这个陶俑,想他为什么而笑。毕竟,陶俑的笑跟舞台上塑造的笑不一样,舞台上肯定要表现的更丰富一些。”接下来的半年里,王颖杰脑海中的《说书俑》慢慢成型,“当时我创作这个舞蹈,其实想简单地描述一个说唱艺人的一生,演绎他在舞台上演出和台下生活的一个对比。说白了,汉代的民间艺人就像跟我们现在搞艺术创作,这种千年文化的脉络传承是相通的。而艺术的感染力也是想通的,不管是陶俑还是舞蹈,艺术都有相通性,都是把欢乐带给大众。”

    巩固《说书俑》

于是,舞台上,出现了这样一幕:当夜幕降临,一个人抱着一面优鼓,这面鼓既是他的伙伴,也是他唯一的寄托,又好似他的恋人,陪着他从年轻到迟暮。“故事里,一个鼓书艺人从小时候学习鼓书手艺,游走四方,道尽人间冷暖,将欢乐带给人们,将酸楚留给自己。从头到尾,由鼓而生,由鼓而死,视死而又如生,他的鼓声历久千年而流传至今。”王颖杰希望通过《说书俑》表现民间艺人生亦为鼓舞,死亦为鼓舞的执着追求,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

《说书俑》生动的塑造了巴蜀汉代民间艺人短暂平凡、乐天知足的一生,同时也表现了充盈的人文情怀和浪漫旷达精神。“它是充满市井味儿的,反映了当时民间的一种文化。也希望把这种乐天知足的精神价值取向,传递给观众。”王颖杰说。

    巩固《说书俑》

文物与舞蹈携手

彰显巴蜀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在五分钟的独舞演出舞台上,青年演员巩固将《说书俑》呈现的惟妙惟肖。回忆起当年的表演,巩固记忆犹新。“这个舞蹈的来源,只有一个文物形象,创作起来非常难。所以在排练初期,我也会跟着导演一起创作,编排故事内容,创作和挖掘一些舞蹈语汇,想着如何赋予这个人物一种怎样形象、情感的表达等等。”

一定程度上,《说书俑》被巩固赋予了很多属于他自己的特质。“作为一个演员,我会把自己的想要表达的东西呈现出来,把自己的理解跳出来,这样才是真实的。”他在民族民间舞的基础上,融入了很多古典舞的元素,同时也有现代舞的影子,还融入了巴蜀特色。“《说书俑》讲述的是巴蜀地区的民间艺人的故事,观众在看的过程中,哪怕有一丝对于那个时代的闪现,都是好的。我们也想通过表情极其夸张的大笑,展现巴蜀人民的乐观品质和精神。”

    巩固《说书俑》

在王颖杰看来,《说书俑》是当代人蜀人为寻巴蜀之根,对巴蜀历史祖先的回忆,其中保留了巴蜀的历史基因,历史记忆和历史信息,以及精神信仰之所在,亦为中华民族祖先之崇拜。“用当今的视角来审视和解读舞台作品《说书俑》,源于巴蜀文人对蜀学和蜀文化的坚定自信,以及丰富拓展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风范,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国际博物馆日到来,王颖杰感慨颇多:“作为艺术家来说,博物馆的文物是历史,是文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存,它们自带文脉,我们当代的艺术家有责任去传承和发扬这些历史,并用多种艺术形式丰富表现,让文物活起来。”巩固也表示:巩固也希望,通过艺术的呈现,可以让更多年轻人愿意走进博物馆,进而喜欢、并主动去了解,近距离感受馆藏文物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

评论 6

  • 行走在路上 2021-05-18

    [害羞]

  • 娃娃727811 2021-05-18

    有意思

  • 孔雀鱼 2021-05-18

    有趣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