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⑥】张雪迎和经纪人双双向粉丝道歉背后: 看艺人工作室与粉丝的“相爱相杀”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5-15 13:40 142328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刘可欣

5月12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其中指出,由演出行业演艺人员本人发起、组织的或以其所属经纪机构、工作室名义发起、组织的面向粉丝的商业集资行为,以及收受粉丝集资财物的行为,均涉嫌违反《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实际上,在现在的娱乐圈里,艺人本人与粉丝单独私下联系会被诟病为“私联”,尚且还需避嫌,但部分艺人公司、工作室与后援会有联系,已是“公开的秘密”。

张雪迎相关热搜

同一天,演员张雪迎姐姐兼经纪人张雪咪,就是因为在聊天群里,用@张雪迎Sophie工作室的账号与粉丝引发冲突,导致脱粉,之后张雪迎和姐姐双双道歉,两次冲上热搜。艺人工作室和粉丝都是为了艺人好,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分歧呢?

相“爱”:

艺人成长前期,合理意见较多

事件起因是张雪咪在粉丝群中对张雪迎的粉丝出言不逊,引发了粉丝的不满。在随后的争吵中,这名粉丝放出了多张与张雪迎工作室工作人员的聊天记录,并表示,此前工作室成员联系自己,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后援会的管理工作,自己也同意了,并且一直充当“免费的劳动力”。如今却被经纪人张雪咪说,“我们哪有过粉”、“赶紧散吧”。可见,张雪迎工作室与后援会粉丝的联系已经不止一次。

粉丝提出对工作室不满

从工作室和粉丝的争执中不难看出,双方“积怨”已久:粉丝抱怨工作室不够努力,跟不上张雪迎的实力,导致口碑下跌、资源受影响;而以张雪咪作为经纪人的发言可以看出,她觉得粉丝管太多,“怎么选择,是我家自己的事”。在张雪迎粉丝的举例中,就有“宣发跟不上档期”、“接洽不适合张雪迎的资源”等。但是艺人工作室和粉丝都是为了艺人好,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分歧呢?对此,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某艺人团队工作人员和粉丝小A。

随着演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人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这意味着,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演艺活动。脱离经纪公司、成立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团队,无论对哪个领域的艺人,都是有益无害的。但当一整个团队只打造一名艺人的时候,粉丝对于艺人发展中的各种不满,便也有了“追责对象”。

粉丝提出对工作室不满

粉丝对于艺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当粉丝试图插手工作室和团队的运作时,真的能够提出有效意见吗?封面新闻记者联系到了某艺人团队的工作人员,询问了艺人工作室对于粉丝诉求的态度。

这名工作人员透露,对于粉丝的诉求,工作室也并不是一概不理的。例如,在她所负责的艺人刚成立工作室时,有粉丝提出了“物料不足”等意见。对于这个意见,工作室当时接纳了,并且在工作上进行了调整。但其他时候,粉丝多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不专业的要求,比如“刚出道就要求开演唱会、个人见面会”、“不分艺人属性,要求一定要报备所有行程或者出行程图”。

所谓“术业有专攻”,粉丝所看到的,只是艺人工作的表面,如何为艺人量身制作发展计划、长久地发展下去,才是艺人团队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位工作人员还表示,大多时候,工作室还是会从微博评论和私信中筛选有用的意见,但是往往在一个艺人的发展前期,有效意见会比较多,但是当艺人已经拥有成熟的团队配置,粉丝的有效意见往往就变少了。

相“杀”:

粉丝的热心也会办坏事

在网上随便一搜,就能看到许多粉丝控诉工作室“不上心”、“拿了工资不做事”的言论。大到对突发事件的公关、宣传的安排,小到对修图审美的不满和妆发造型,粉丝们总想说两句话,甚至会集体将诉求刷至话题榜高位。例如,杨幂的官方粉丝团就曾以#请嘉行正面回应粉丝诉求#为话题,与工作室对话。对于艺人的事业,他们似乎比工作室还要上心。

杨幂粉丝请经纪公司正面回应粉丝诉求

封面新闻记者联系了当红偶像的粉丝小A,她所在的粉丝团体对于艺人工作室的不满早就已经“出圈”。

小A的偶像是近两年从选秀节目里面走出来的,其工作室成立尚不满1年,正处于“成长期”。从与小A的聊天中可以得知,这位偶像的工作室就会经常出现宣发不到位、物料不足且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些都是工作室成立初期会出现的典型问题。

小A告诉记者,工作室在多方面都显得不专业,例如不花钱营销,微博热搜和某短视频软件上总看不到偶像相关的内容;“黑粉”太多,常常任凭“黑粉”的谣言飞满天也不会回应;提前泄漏歌词等等。

小A说,这些问题虽然都是小事,但是积少成多后,就感觉工作室对艺人非常不上心。这种“不上心”的感觉,才是粉丝对工作室最大的不满。小A还提到,刚开始也觉得粉丝对于工作室的态度有些过分,但在过去大半年的时间里,工作室确实还没有达到能够让粉丝满意的程度,但“骂着骂着”,总还是有一些改进了。不可否认的是,粉丝的诉求确实能够直接体现市场的反应,是艺人工作室在一系列“控评”的吹捧中难能看到的实话。

即便打着“爱”的名义,但粉丝以“门外汉”的身份插手艺人的工作,也并非一定是好事。此前就有网友爆料,《三十而已》这部剧在最初定角色的时候,选定由佟丽娅饰演“顾佳”一角。佟丽娅的粉丝因为角色不够讨喜等原因,纷纷跑到佟丽娅的微博下留言,极力“劝退”她。

佟丽娅转发微博称不出演《三十而已》

而后,《三十而已》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因为档期原因,佟丽娅无法按照原计划参演《三十而已》,佟丽娅也转发该条微博解释,确实由于时间关系无法参演。

但没想到的是,《三十而已》在2020年一炮而红,播出后迅速引起了关注和讨论,接演“顾佳”一角的童瑶也因为该剧翻红。有媒体称,今年年初的时候,一贯以“出产精品剧”为名的韩国电视台JTBC,与《三十而已》的出品方就版权事宜进行了沟通,如果真的顺利翻拍,这将是JTBC翻拍的第一部中国内地电视剧。两次好机会,佟丽娅或许都因为粉丝的“热心办坏事”错过了。

工作室和粉丝的立足点虽然都是“为了艺人好”,但其立场终究不一样。工作室在考虑艺人发展的时候,通常会是长期的规划,但也因为人手不足等现实原因,往往会在执行和落实的时候达不到让粉丝满意的效果,而让“事业粉”们愤愤而起。而粉丝则作为市场买单的一方,虽然能够提供市场反馈,但其对于艺人职业规划的建议能否有效,还要打一个问号。

专家解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工作室和艺人本是利益共同体,那为什么粉丝会从喜欢艺人的角度出发,言辞激烈地批评工作室呢?封面新闻记者咨询了知名影评人谭飞。

谭飞认为,粉丝之所以会与艺人利益共同体的工作室产生矛盾,与工作室、艺人、粉丝本身与娱乐圈环境四者都分不开。

一是工作室本身可能确实在策划、运营方面有一定的疏忽;二是粉丝对艺人的期待值过高,但因为艺人实力不够,演艺成绩没有达到粉丝的期待值,信息不对等的粉丝便会把原因归咎在工作室的身上,认为是工作室工作不力导致的;三是在饭圈商业化的大环境中,特别是在打投、集资消费等风气的推波助澜下,粉丝和偶像的关系越发同消费者和商品的关系相似。

当粉丝在艺人身上投入情感和金钱,就会产生“我支持了艺人事业发展”的想法,内心就会产生类似于消费者对商品的支配心理,加之饭圈中“花钱越多、话语权越大”的现象,粉丝便会觉得自己真的能对艺人的发展出谋划策。而当情感和金钱投入得越多,内心期许就会越高,情绪化的发言就会越多。网络上,粉丝发泄对工作室的不满,就属于情绪化的发言。

“当然,”谭飞还说,“并不是所有的粉丝意见都属于情绪化的非理性发言,有时候,工作室还是会考虑多数粉丝的意见。因为多数的粉丝意见可能是对真实情况的反映,也代表了粉丝群体的想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工作室和艺人团队还是要认真考虑大多数粉丝的意见。”

评论 36

  • 仙女下凡 2021-05-17

    哇偶

  • 偷吃火锅的山人 2021-05-17

  • 🐼瑪小娜🌲 2021-05-17

    有点🕳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