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识途:107岁的“斜杠青年”

新华社 2021-05-07 11:32 44421

新华社成都5月6日电(记者 张超群)曾经他也是青年,如今他用笔追忆那一段青春往事。

《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正在四川人民出版社紧张勘校。这是107岁的马识途回忆青年时代就读西南联大学习语言文字学的课堂笔记,这本书一把将读者拉回他26岁至30岁的青春年代。

四川人民出版社《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的责任编辑蔡林君(左)和马识途一同审阅书样的大字版初稿(1月22日摄)。新华社发(四川人民出版社供图)

在很多人心里,马识途是一位作家。他自20世纪60年代正式开始文学创作,近60年笔耕不辍,出版了小说、诗歌、散文20多部500余万字。姜文执导的电影《让子弹飞》就改编自马识途《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

但他真实的人生经历,更像是现在年轻人中流行的一个词——“斜杠青年”。

马识途曾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1年,当过文书、工人、教师、记者、山货商、货郎,尝尽了旧中国底层民众的辛酸艰难。新中国成立前,他担任过中共鄂西特委书记、西南联大党支部书记、川康特委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过四川省建设厅厅长、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党委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及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四川省作协主席等职务。

而马识途革命历程的缘起,发生在他24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寻找救国的道路。他逐渐意识到,在国家民族和中华文明陷入危亡的时刻,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必须依靠组织的力量才可能救中国。

1938年,马识途认定共产党是真正救中国的党,他坚信自己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在武汉,他经当时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钱瑛同志介绍和监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填写“入党申请表”时,他借《韩非子》中老马识途的故事,将自己的原名马千木改为马识途,以示自己找到了毕生为之奋斗的人生道路。

33岁的马识途(资料照片,拍摄于1948年)。新华社发(四川人民出版社供图)

1940年,马识途所在的鄂西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妻子和刚满月的女儿被捕入狱后遇难。党组织为了避免他暴露身份,让他投考西南联大,奉命到昆明隐蔽。

就这样,潜伏下来的马识途,“一方面参与地下党工作,担任了联大党支部书记;一方面在全国著名大家学者的门下勤学苦读”。马识途回忆联大岁月,“我曾选修了文字学大家唐兰教授的‘说文解字’及‘甲骨文研究’两门课程和陈梦家教授所开的‘金文(铜器铭文)’课程,颇有心得。四年后我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正欲继续深造,却得到南方局通知,调我离开了昆明。”他因此放弃学术研究,奉命离开。行前,因为地下工作保密需要,他把所有相关的笔记文稿付之一炬。

“我在西南联大的时候,做了很多笔记。其中,唐兰教授给我们讲《说文解字》、金文、甲骨文,非常精彩,他们都不写讲义的,但我都记下来了。”那些珍贵的笔记已被销毁,让他很遗憾,但他却自信地说,“不过,它们都在我的脑子里!”

就这样,马识途103岁高龄开始写这部甲骨文笔记,105岁左右完成初稿,到目前为止仍在同编辑反复修改润色。

马识途在家中书房拿着放大镜审阅即将出版的《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3月24日手机拍摄)。新华社发(四川人民出版社供图)

截至这个青年节,四川人民出版社《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的责任编辑蔡林君,认识马识途4个月零11天。

“马老现在已107岁,但看到他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忘掉他的年龄。他仍然充满学习热情,尤其谈起唐兰教授等大师时异常兴奋,说起甲骨文精神抖擞,让人恍惚70多年的课堂就在昨天,感觉马老还是当年那个求知若渴的学生。”蔡林君说。

在马识途家的书房里,他座位后面最显眼的位置上挂着他亲笔写下的8个字:“无愧无悔,我行我素”。

《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手稿。新华社发(四川人民出版社供图)

不同的青春年代,同样的青春之声。

“青年不是简单的年龄界限,而是一种无比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向上向强的精神状态,一种不向命运低头不服输的人格魅力。”蔡林君在青年节对记者说,“如果要说青年无限可能,青春可以不老,那么107岁的马识途,当之无愧是我们真正的偶像。”

评论 5

  • 惊涛 2021-05-09

    斜杠人生

  • 程斌 2021-05-08

    👍👍👍

  • 大爱千秋 2021-05-07

    斜杠青年!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