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上封面|三星堆文物库房管理人:走,上考古工地“收租“去!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5-04 08:00 113430


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杨博 摄影报道

“收租的人又来了!”每天下午三点过,在广汉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现场,总能听到这样的玩笑话。“收租的人”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的“90后”成员张新霁。

她主要负责三星堆出土文物的库房管理,张罗每日从发掘现场带回当日的成果,并将其妥善安全的保管起来,被队员们称为工地的“收租人”。

每一天去祭祀坑发掘现场时,张新霁最开心。看到坑内密密麻麻的器物,她心想着,“嘿,这些宝贝啥时候能挖出来,让我带回库房呢?”

日日上工地收“宝贝”

她被同事叫做“收租人”

2020年3月,张新霁从成都回到老家广汉,成功面试进入三星堆考古研究所工作,负责出土文物的库房管理。除了日常采购分发物资、接待等工作,她的重点主要就是和新出土的文物们打交道。

“每天都要去工地上收‘小件’,收回来归档编号并入库,贵重的要分门别类,存储在恒温恒湿的库房中。”张新霁所说的“小件”,指的是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体量较小的一些器物。

工地不放假,她也没法休息。每天下午她都重复着一件事,与同事和保卫人员一同坐车去往发掘现场,依次从每个祭祀坑发掘现场中收取当日的发掘成果。填写接收登记表、签字捺印、运回库房,电脑入库,小件归档……

有一天,8号祭祀坑出了百余件器物,她和同事们光清点就花费了一个小时。“这些工作是很繁琐的,但是容不得半点差错。”张新霁说,虽然自己并不是彻头彻尾的考古专业人士,但每次在去“收租”的过程中,她仍想去了解队员们的工作。

在了解的过程中,既能够帮助自己把工作做得更好,更能体验到进步的成就感。

为三星堆土样核对上架

让每份泥土都不失使命

三星堆考古遗址发掘开始之后,每一天她都十分忙碌。

震惊世界的三星堆大发掘,是一次精细化的考古发掘,甚至连挖出的土壤都进行了取样和留存。土壤中藏着密码,它的土色、土质、成分等等,都能被考古队员们解读,部分还原古代信息。

发掘伊始,队员们就将填土进行了大量采样和留存。这些留存被一一装袋编码,送回张新霁所在的基地内。

土壤回到基地,张新霁需要一一核对其二维码标签,再进行排序入库,摊平上架,按照编号存储。每一袋土壤大约在5斤左右,最忙碌的时候,她一天需要核对上架300袋。

“如果不仔细核对二维码标签,万一出了错,今后需要研究时,就很难再找到对应的土样了。”张新霁说,同事们在发掘中辛勤工作整理出的土样,每一份都应该达成其应尽的使命。

因此,她总是细致的将土样按标准归类,以便在未来有更多手段进行研究时,获取更多信息。

掌管“金库”钥匙责任重大

工作压力与动力并存

在到三星堆考古研究所工作之前,张新霁从没想过自己能与国宝重器距离如此之近。从前,她只能在博物馆内隔着厚厚的防弹玻璃欣赏的宝贝,如今凛然威光,近在咫尺。

今年3月,三星堆祭祀区考古新一轮发掘公布成果,仅有3平米的五号坑出土备受关注的金面具。其体量之大,虽仅为残件,已足够令人惊喜。

类似金面具这样的重要发掘成果,都被特别保存在特定的“金库”里。这里有层层大门,安防严密,钥匙分别交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保管。张新霁就负责管理其中一把。

“压力还是很大的。”张新霁说,最初拿到这把金贵的钥匙时,她曾担心自己管理不好。每天下班前,都要和办公室的几位同事一起,再三确认钥匙已放入安保严密的点位内保存好。有时候,已经走出房门,像是有强迫症似的,还要返回检查一遍。

和同事们交流,听老辈们指点,也成了她的解压方式。她喜欢她的工作环境,虽然工作繁琐,但她仍每天都想着怎么把工作做得更好。

“以前总觉得文物遥不可及,现在连新的金面具都可以看好几次。”张新霁说,如果不来考古所工作,她就不会有这些接触文物的机会,或许一辈子也不会知道它们是如何从泥土中走向博物馆里展陈。

评论 23

  • 狮院女孩 2021-08-22

    有趣

  • 七里香的微笑 2021-05-10

    👍👍👍

  • fm868686 2021-05-06

    👍👍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