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孟文豪:为民族音乐立传

新华社 2021-04-16 14:34 32224

孟文豪 杨乐摄/本刊

根据56个民族的民族音乐特点,为每个民族创作一首乐曲,是孟文豪正在进行中的音乐计划

大学时,他就试着用琵琶当做贝斯来演奏。才毕业,便因为一首《茉莉花又开》为人所知,这首歌里,他大胆地将传统名曲《茉莉花》节奏化,改编为爵士风

在孟文豪看来,中国传统音乐走出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完全的传承,一种是创新——“把原来的风格打破,变成现代人喜欢的东西”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孟文豪正在为接下来的海南之行做准备。这次,他的目标是黎族民歌。

这位生于江南水乡的作曲家,喜欢留浓密的胡子和长发,第一次见面,不少人会误以为他来自内蒙草原。

这种融合的特质也表现在了他的音乐里——在音乐学院学习古典音乐的他,却凭借创作《爱情的味道》《我要醉在草原上》等众多脍炙人口的流行音乐而扬名,热爱爵士、布鲁斯的同时,“对中国民族音乐情有独钟”。

现在,他有一个更大的心愿:“为民族音乐繁荣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民族的流行的

说起海南之行,安静的孟文豪一下兴奋起来。“海南的黎族跟云南和贵州的黎族还不太一样,音乐风格很独特。前段时间抖音上流传的儋州调声,也是一种融合……”

“中国民族音乐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他希望此行能记录下这些宝贵的民族之音。这是他更大计划中的一部分——根据56个民族的民族音乐特点,为每个民族创作一首乐曲。现在,已有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哈尼族、彝族、土家族、苗族、回族等15个民族,化成音符,出现在他的乐谱上。

“我想把民族的东西做成流行的东西。”孟文豪说,“柴可夫斯基曾经创作了一组套曲叫《四季》,从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季节反映俄罗斯的风土人情,为后人留下了《船歌》《在马车上》等经典之作。我希望我的创作也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各民族的心声,能够留下更多让人共鸣的作品。”

但这并不容易。如何用音乐准确表达各民族的风土人情,采用什么样的音乐形式,都是相当复杂的工作。

每年两三个月的采风,成为他雷打不动的任务。一些民族地处偏远,去大凉山寻找彝族民歌时,山路崎岖,坐当地朋友的吉普车才得以进山。一些民族的音乐元素太经典,突破不易,时间最久的一次创作,孟文豪用了两年。

但每次到少数民族聚居区采风,他都会被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所震撼,“这些音乐资源根本用不完”。他说,每个民族、每个地方的音乐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云南以情歌为主,贵州侗族的大歌则是藏在深山里的歌曲。

前往新疆采风时,孟文豪写下《雄鹰飞过帕米尔》,里面用到新疆鼓、巴拉曼等富有新疆特色的乐器,但更吸引人的,是内核——采风时,孟文豪被为解救落入冰窟的儿童不幸英勇牺牲的“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故事深深打动,想写下这首歌,献给他。

他认为,这是为民族音乐繁荣,更是为民族团结,“做的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把东方音乐传给世界听

孟文豪自小喜欢音乐,爷爷带他听的评弹、越剧、沪剧,就是音乐启蒙。家里的二胡、竹笛,爷孙俩时不时就摆弄两下。

很多年后,孟文豪创作了一首《苏州随想曲》,将评弹和西方的布鲁斯音乐结合,弹起了苏州新韵。

这是他多年来将中西方音乐元素、古典和流行音乐元素融合的尝试之一。大学时,他就试着用琵琶当做贝斯来演奏。才毕业,便因为一首《茉莉花又开》为人所知,这首歌里,他大胆地将传统名曲《茉莉花》节奏化,改编为爵士风。“有个美国的乐队当时就选中了这首歌,在美国演奏,非常轰动,从来没有美国乐团演奏这样一个中国传统名曲与纯爵士结合的乐曲。”

他喜欢爵士乐,但并没有选择直接创作爵士乐曲,“那是人家的文化,你再钻研,还是他们的东西。而我想把东方的音乐传给世界听。”

在孟文豪看来,中国传统音乐走出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完全的传承,一种是创新——“把原来的风格打破,变成现代人喜欢的东西”。

他所尝试的正是后者。而中国文化的特性,为融合创新带来了条件。“中华文化很包容,中国的传统音乐也是包容的,好多民乐都是外来的。”孟文豪解释道,我们的本土乐器名字多是一个字,如箫、琴、笛、钟。两个字的乐器,如琵琶、二胡、箜篌,多从西域传来。箜篌跟欧洲的竖琴同根,琵琶沿丝绸之路流入。“中国音乐历来很包容融合,琵琶和箫在一起,丝毫没有违和感。”

为了更好地将中西方音乐元素结合,他钻研中西方音乐的异同。“中国讲究韵味,欧美讲的是节奏。中国人弹古琴是一种意境,宁静致远,音乐节奏比较自由,经常会出现散板。就像中国画一样,讲究神韵,似有非有。”说着,他哼起了《梅花三弄》,“欧洲人就不一样,同样弹《梅花三弄》,你能从他们骨子里听到节奏。”

也有相似的地方。比如,布鲁斯是五声音阶,中国古乐基本音阶宫商角徵羽正是典型的五声音阶。“调性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的民乐团演奏爵士乐很轻松。”

这些中西方音乐节奏、调性、律动等元素,在他的笔下融汇交织,化成了《五彩东方》《少林咏颂》《天地生灵》等一首首中西结合的音乐。他相信:“只要结合得好,中国传统音乐完全可以走得更远、有更多年轻受众。”

孟文豪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采风

扎下根来

这几年,孟文豪注意到一个现象,中国风的歌曲正越来越多。“现代年轻人喜欢的中国风,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风,很多是把欧美流行跟中国的古筝、箫、古琴融合在一起。”

往幕后看,正是作曲方向的转变。孟文豪问年轻作曲家,你们听什么歌?原来得到的回答是,“欧美的多”,现在再问,“中国风”。

用孟文豪的话说,很多年轻作曲家正“扎下根来”,而且“都在把中国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相结合”。“原来只是在流行的元素里加一点点民乐,现在完全是民乐为主,流行的电子的东西为辅。”

他觉得,这既是“血液里的东西”,漂泊再远,总会回到东方文化。也是环境使然——“中国越来越强大,文化越来越自信。大家就会回过头来。”

“这对作曲家来说是最好的时代。”孟文豪感叹。

一方面,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崛起,作曲家不再受渠道羁绊,展现才华的平台和机会越发丰富多元;一方面,原创音乐呈现分众化,创作者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和听众。同时,中国的版权环境越来越好……他感到,这些年来,中国年轻作曲家的队伍在明显壮大。

“这也对年轻作曲家提出了新要求,传播的范围越广、影响越大,就越要注重作品质量,传播正能量和真善美。同时要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他说,“再过段时间,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作曲家,一定可以贡献出一批很优秀的作品。”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