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之交”绘就雪域美丽新画卷
春天的石渠,雪还在下,山峰被染成了白色,草原金黄一片。这是成都市金牛区对口支援工作队扎根这片海拔4200米雪域的第十一年。过去十年中,金牛区先后选派了5批138名干部,投入财政资金2.68亿元,帮助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2月,石渠已退出贫困县序列,但一个个关于“金石之交”的故事依然在雪域高原延续。
(小标题)高原上来了纪检扶贫干部
接通成都市金牛区第五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张正强的微信视频电话,只见工作队办公室里漆黑一片。“最近县里通讯线路和电网都在改造,出了这间屋子我就没信号了。”他抱歉地说道。
石渠县城所在地尼呷镇海拔4256米,年均气温零下1.6℃,空气含氧量不到成都的一半,这也是四川省距离省会成都最远的一个县,全程1000公里,沿途要翻越十多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张正强赴石渠支援前是金牛区凤凰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到石渠之前,他从未到过涉藏工作地区。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初来乍到时,工作、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仍让人有些措手不及。小到洗澡、上厕所、饮食习惯,大到因为缺氧长期失眠……
“海拔落差3000多米,温度相差30几度,这都只是表面的困难。最大的压力来自作为工作队的领队,身兼三重身份——纪检干部、挂职副县长、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要兼顾好各种角色,对得起组织和高原老百姓的信任。”张正强说。
纪检干部出身的张正强廉政“雷达”比普通的扶贫干部灵敏。“我们在工作中发现,过去一些对口支援项目的资金使用不规范,基本都是先划拨资金再开展项目,不利于资金的监管。今年以来我们通过建章立制,规范了资金使用,根据项目实际进度报账,这更便于资金的监管。”他说。
为了保障扶贫工程不变成“问题工程”,今年金牛区纪委监委制定了《关于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施方案》,派驻纪检组全程参与,对石渠县的金牛藏庄、唐蕃风情古镇、尼呷镇城市管理转型升级项目等开展联合督导。打破空间阻隔,与石渠县建立联合监督机制,对2016年以来对口扶贫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小标题)“金石之交”助力雪域巨变
漫步石渠县城,人们津津乐道于过去十年里石渠发生的巨变。
尼呷镇建成了县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洛须镇完成了“龙溪卡村”整村推进项目,投入1亿元的色须镇、洛须镇、尼呷镇城市建管升级……一个个民生项目的背后凝聚着“金石之交”的深情厚谊。
如今,每到傍晚,群众都会围在新修建的广场上跳起欢快的锅庄舞。此番情景让第二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驻金牛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纪检监察组组长汪辉球感触颇深。
“太落后了。”汪辉球至今都能回想起8年前心里那种隐隐的凄凉感。当地是县城只有两条柏油路,城中建筑也多有破落。马路上有成群的流浪狗,汪辉球有时加班到深夜,走在路上,冷不丁就从边上窜出一条大黑狗来。当时的第二批队员们不得已,一人配了一根“打狗棒”。
当时挂职石渠县发改局副局长的汪辉球深感任务艰巨,克服着初到高原的极度不适,以最快速度和同事展开勘察工作,最终规划了金牛大道、胜康街等6条道路。金牛大道贯穿石渠县城,2013年全面完工后改写了石渠县没有标准城市道路的历史。
2016年9月,当第四批对口支援工作队来到石渠时,县城道路建设已初现雏形,但距离文明的现代化县城,还有很大的差距。缺理念、缺人才、缺资金,第四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金牛区信访局党组书记、局长(时任西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王建江看着街上随处可见的垃圾和难以下脚的公共厕所格外心急。
“房子修起来了,道路建设起来了,没有城市管理,再好的硬件也发挥不出作用。”王建江和队员一起,从手把手教当地城管队员如何扫地开始,逐步建立起石渠的城市管理制度。在他们的努力下,街道变得整洁,人们的行为也逐渐文明,县城越来越像个样了。
一天清晨,王建江走在宽阔的金牛大道上,看着刚刚升起的太阳,街道两旁的铺面逐个开张,金灿灿的阳光洒在背着书包上学的娃娃身上。那一刻,他心潮涌动,眼眶竟有点湿润。“辛苦没有白费,那个美好的画面在他脑海里将永远抹不去。”他说。
“金石之交”为石渠带来巨变,也淬炼了对口支援干部。“无论当初如何苦,现在回忆起来都是人生中难得的财富。”每每问起队员们的心路历程,都是如此回答。第二批队员、驻金牛区委统战部纪检监察组组长殷吉祥说,挂任石渠县司法局副局长的两年中,他学会了很多与藏族老百姓沟通、化解矛盾的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让我在如今的工作中受益匪浅。”
(小标题)深情厚谊在高原延续
离开石渠两年了,但金牛区第四批队员、金泉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李明康的心还在石渠。
2017年,石渠县奔达乡格绒村的姑娘四郎拉卓考上了大学,是全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但因家庭困难,准备放弃求学。全村像她这样因贫困面临辍学的孩子还有4个。在该村挂职第一书记的李明康了解后,立刻将信息上报。很快这一问题引起了金牛区、石渠县相关单位的重视。开学前,5个孩子获得了资助,圆了日夜期盼的上学梦。
今年,四郎拉卓毕业后回到了老家,如今在邮政局工作的她每月收入5000多元。骑着新买来的摩托车,沿着江边的通村路回家只要十多分钟。这几公里路,李明康当年开着他的皮卡车要折腾近半个小时。
四郎拉卓的哥哥昂扎西去年考上了成都的大学,李明康也为他筹措了学费。这两年,已经结束对口支援工作的李明康一直和他们保持着联络,时刻鼓励着他们:“只要好好学习,我们都管。”
从2010年至今,金牛区帮助石渠县23所乡镇中心校、27所村小学完成达标建设,开展各类教学交流、师资培训70余次,推动两地28所中小学校全覆盖结对,总计接收311名石渠学生赴成都的学校就读。队员们深信,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多为雪域培养好一个孩子,就为高原播撒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十年时光荏苒,如今奋战在石渠的金牛区对口支援干部还有62人,达到历年支援人数新高。这一批队员中,最大的51岁,最小的24岁,其中还有4位女性。
今年以来,石渠县连续遭遇新冠肺炎疫情、4月5.6级地震和8月、9月汛情的叠加考验。对口支援工作队和石渠当地干部、群众携手,全县实现新冠疫情零感染、地震灾害和汛情零伤亡。
张正强在对口支援的两年里瘦了13斤,原本白皙的皮肤也晒得黝黑。最近,他刚和当地干部一起完成了2020年下半年帮扶项目全域调研。
随着离开的日子越来越近,除了与家人团聚的喜悦之外,他的内心也升起了不舍。“希望有一天能带着家人重返石渠,我可以骄傲地跟孩子们说,今天这个美丽而辽阔的扎溪卡大草原,这个壮丽现代的高原新城,曾经爸爸和爸爸的同事为之奉献过青春和力量!”(完)(记者吴光于、袁秋岳)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