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前四川凉山古人就爱打扮 随葬品现海贝装饰品

封面新闻 2018-04-26 17:35 34463

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摄影 刘陈平

中国西南,横断山脉由南向北,怒江、金沙江、岷江等多条水系纵贯其间。由于其上接甘青地区,下抵滇西北高原,狭长的南北走廊地带成为民族活动迁徙的天然通道,被称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民族走廊”之一。

自去年6月,乌东德水电站四川区域考古发掘项目的启动以来,金沙江下游又有考古新发现。

4月26日至27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会理县政府共同举办的乌东德水电站(四川)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论证会在会理县举行。

封面新闻记者特地赶往金沙江边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会理。26日,在发掘区域内,见证了一处在西南地区极为罕见的石棺葬揭开了它悠远神秘的面纱。

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时期石棺墓葬群

山高路陡。汽车沿着山路绕行,最终在一处坡底停下。城河是金沙江的一条支流,目前正处于枯水期。河流不大,清澈见底。通过一座为进行考古工作临时搭建的小桥,再往山坡上攀爬数百米,便来到了大劈山墓地。

此处位于会理县新安傣族乡新田村5组,墓地位于城河东岸的一处半坡上,高出城河河面百米左右。北为陡坎,南与小营盘山石棺墓葬群相连,东靠大山,西临城河。墓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墓地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时期石棺葬,绝对优势年代距今约3000至4000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寒在现场介绍,该墓葬区首次发掘于1987年,此后,2002年和2009年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凉山博物馆与会理县文物管理所联合进行了两次抢救性发掘,在墓葬区冲沟两侧发现墓葬21座。从今年3月起,为配合乌东德水电站建设,开始了大面积发掘。

目前,该墓地已揭露墓葬192座。发掘清理完毕的27座,其中18座墓葬都有随葬品出土。

石棺形制完整 再现“割肢葬”

石棺葬是我国西南地区分布较为广泛的一种考古学文化遗存,在岷江上游、雅砻江中下游、滇西地区、大渡河中游、金沙江流域都有分布。

大劈山墓地上,墓葬多为东北朝向,逝者头朝向山坡高处,脚对向城河。已发掘出的墓葬中均是单人葬,尚未发掘合葬墓。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现场负责人高寒介绍,在已发掘的石棺葬中,其石棺形制大都较为完整。“顶面有盖板,旁边有侧板,底面有底板。”他说,一些墓葬中,考古专家还发现了头箱,脚箱,内置器物随葬。石棺所用石材来源还有待考证。

令人惊喜的是,考古队员们在此又一次发现“割肢葬”葬俗,石棺内,人骨骨骸清晰可见。其中一座墓葬中,人骨头部被放置于腹部之上,还有的是割四肢的葬俗。这是继该考古区域内猴子洞遗址发现割肢葬后再次发现类似葬俗。

古人或许爱装扮 随葬器物发现贝壳及骨制装饰品

考古发掘现场,一座墓葬中的大量直径约2毫米,中间有小孔的片状物吸引了考古专家们的注意。在其骨骸头部上方,堆积了许多贝壳类饰物,头部下方的身体遗存部位,则分布有大量细小的片状装饰物。

高寒介绍,发掘的墓葬中,类似这样的随葬品不在少数。主要包括蚌片,骨环,海贝等装饰品。

对于这些薄片状饰物,现场有专家推测可能是缀于其服饰。此外,随葬中还出土了石器和陶器。

“墓葬临江,也许当年人们是从江里打捞贝类,也许是人们从其他地方贸易交换而来,也许它们的主人从其他地方带来的习俗。”高寒说,对于此处先民来源,还需进一步的考证。

据介绍,虽然石棺葬在西南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但像大劈山墓地这样,石棺葬如此集中且规模如此之大,在整个西南地区都极为罕见。

通过此次对大劈山墓地的发掘,将为石棺葬起源、发展和融合研究提供极为重要的资料。

评论 2

  • 朱凯伦 2018-04-28

    那是你没文化没知识。几千年前乃至解放,凉山的人只有一种人。贵族!不懂了吧!?

  • 米娅米娅 2018-04-28

    可是几千年后还有的人不光不打扮,还不洗脸不洗澡跟牲畜住在一起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