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读诗|故事:阿尔蒂尔·兰波《出发》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3-20 14:50 2857


出发

看够了。幻觉在每一层云天都能遇到。
受够了。城市的喧嚣,黄昏,阳光下,日复一日。
洞透了。生命的停靠站。——呵喧闹,呵幻象!
在崭新的爱和崭新的声音中,出发!

诗歌就是生活,欢迎来到由封面新闻、成都广播电视台与《草堂》诗刊联合推出的“草堂读诗”,我是读诗人涓子。刚刚大家听到的是阿尔蒂尔·兰波的诗作《出发》,翻译是树才。阿尔蒂尔·兰波是法国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同时也被视为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马拉美、布勒东、艾略特等诗人都受到了兰波的影响。兰波除了拥有非凡的诗歌天赋外,也极具叛逆和冒险精神,流浪与诗歌是他一生的写照。大家熟悉的名言 “生活在别处”,就出自兰波的诗歌。

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兰波的故事。

1854年,兰波出生于法国夏尔维尔市,他一直把自己的家乡称为外省城市中最愚昧的一个地方。因此,出走、冒险、流浪成为了兰波人生的重要主题。当然,还有更不容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家庭的不幸。兰波的军人父亲长期服役,喜欢冒险,在兰波6岁的时候,父亲离家出走了。母亲呢,性格孤僻,管束子女非常严厉。这些都造就了兰波矛盾不安的灵魂。也许诗歌给了他些许的安定。兰波是个“被缪斯的手指触碰过的孩子”,他14岁开始写诗,中学期间他写的拉丁文诗歌就多次获奖。十六岁的时候,兰波写出了名诗《奥菲丽娅》,十七岁写出了《元音》、《醉舟》,到19岁搁笔,短短5年时间,兰波就完成了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全部作品。

为什么在19岁这个充满可能性,充满生命力的年纪,兰波就不再写诗了呢?1871年9月,17岁的兰波遇见了刚结婚的26岁的魏尔伦,两位诗人相遇相知,一段特别的爱也流传于世。但两年后这段感情的破裂,促使了兰波与诗歌的诀别。

远离了诗歌以后,兰波一直朝着他的梦想去生活,终其一生,在寻找他的“别处”。他离开法国,到过南欧、北欧、亚洲、非洲,当过水手、荷兰雇佣兵、马戏团翻译、监工、保镖、武器贩子、摄影记者和勘探队员等。1880年11月,兰波当起了咖啡商,并被派往阿比西尼亚,也就是现在的埃塞俄比亚。1891年2月,由于长期跋涉没有照料和过度疲劳,兰波的脚上长了肿瘤,病情不断恶化,他不得不回法国做截肢手术,但已经无济于事,1891年11月10日,兰波离开了这个世界,终年只有37岁。

兰波短暂的一生,不断在冒险,在出发,在寻找“生活的别处”,但最终生命不过是画了一个圆,他回归到宁静的天国,抛却了一切喧嚣和幻象。

诗歌就是生活,“草堂读诗”,有温度、有质感。阿尔蒂尔·兰波 诗作《出发》,以及诗人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感谢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