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华
时传尺素,以寄相思。自古以来,家书便是中国人传递情感的重要工具,更是记录历史的特殊载体。上个世纪60年代,数十万建设者们怀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从全国各地奔赴攀枝花,在无水、无电、无路、无房极端艰苦条件下,创造了用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将“呆矿”变宝藏、突破“地质禁区”建成成昆铁路、在2.5平方公里坡地上建成大型成套钢铁基地等奇迹,在金沙江畔屹立起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
为全面生动再现攀枝花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让历史照亮未来,让“三线精神”代代相承、薪火相传。近日,由中共攀枝花市委党校(三线建设干部学院)牵头,会同攀枝花市委老干部局、市党史研究室共同编撰的《攀枝花三线建设家书选》正式出版,共收集、整理亓伟、秦万祥、杨桂兰等攀枝花三线建设代表人物家书35封。在一封封纸短情长的“小家书”里,深刻感受到了当年三线建设者们感天动地的“大情怀”。
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之心
“我是个共产党员,党的事业高于一切。”这是1971年5月,时任攀枝花宝鼎山煤矿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的亓伟给妻子陈书兰家书里的话。书写这份家书时,亓伟同志已年届六旬,身患肺癌晚期,正住院治疗。书写完这份家书9个月后,亓伟同志因病离世。
在这封200多字的“小家书”里,提及自身,仅用“请不要挂念”简略带过,但大篇幅地提及“攀枝花”,表示“离不开宝鼎矿区,离不开攀枝花”“我虽然老了,但攀枝花的事业还没有完成”。简单纯朴的字语,却深刻流露着对党的事业、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情。
对使命和担当的赤子之心
“这里生产学习已正规起来,生活工作都比较紧张。中央现在对这里特别重视,通知全国支援,要求明年出铁,探亲假是回不去了!”这是1969年12月原攀枝花市委书记秦万祥寄给妻子的家书。
秦万祥同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写下“请战书”的第二天就只身一人奔赴攀枝花。在任劳任怨、艰苦工作的同时,他在家书中积极动员身为教师的妻子也来到攀枝花,教书育人,传道授业,只因“这里地处偏僻,离家遥远,加之生活各方面都太差,过去在城市的‘先生们’都不乐于来此,教育缺乏”。
秦万祥同志在攀枝花工作了整整48年,不仅亲身经历了开发建设之初的艰难创业,更亲自参与了攀枝花60至90年代的开发建设,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全部挥洒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深刻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对成就和奉献的无我之心
“白天练,晚上练,现在我每天能码15000块砖了!就是每天弯腰太多,腰可能出了毛病,痛的很”。这是攀枝花三线建设“六金花”之一杨桂兰1965年写给父母的家书。或者很难相信,“每天码15000块砖,腰痛的难以直立”的是一位年仅16岁的姑娘。但就是这样一名正值豆蔻年华的姑娘,毫无犹豫地投身到攀枝花建设的大潮中,条件艰苦,父母劝阻,任务繁重,都没有磨灭她对攀枝花的建设激情,正如她信里所书“窑内温度再高,也没有我们建设攀枝花的热情高”。
因为她的勤奋努力,当年七月,她被评为“知难而上的好姑娘”。但在给父母的书信里,她却这样写道,“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属于我们整个小组的集体荣誉”。在老一辈三线建设者的心中,成就是应当应为,奉献是理所当然,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是共产党员的本职所在。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攀枝花三线建设家书选》35封家书里,有他们的一腔热血,有他们的家国大义,更凝聚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