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正探着头观看小品的潘子华脸上堆满了笑容。今年69岁的潘子华是绵阳市安州区雎水镇校场坝村村民,这是他在村文化院坝享受到文艺小分队前来演出的幸福一幕。
2021年“安州春晚”迎新春群众文艺晚会(杜康 摄)
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送文化下乡的便捷和好处,是安州区纵深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
近年来,安州区先后制定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暂行办法》《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考核细则》等10项制度。投入400余万元资金,用于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惠民活动,老百姓精神生活越来越富足,以文化人的成效愈加得以彰显。
不断升级文化设施,群众有了更便捷的“大舞台”
1月19日,安州区图书馆古籍保护成果展示活动拉开序幕,首批展出的共40函58册2000多万字的《函海》点校重刊版本正式面向读者开放,读者可在图书馆开馆期间前来一览《函海》的真面目。
安州点校重刊版本古籍《函海》(杜康 摄)
罗崇根是安州图书馆的常客,几乎每天都会到图书馆阅览报刊、杂志,对于古书也很感兴趣。“以前听说过《函海》是很不错的古书,但一直无缘阅览,现在安州区图书馆对外展览,我就来看一看,也算是增长见识吧。”市民罗崇根说。
在公共文化建设着力补“短板”是安州文化惠民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安州区开展“调元文化”传承活动(安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入夜,安州区河清镇五海关村文化广场已经热闹起来。“以前晚上吃了饭就只有在家看电视,现在我们就到文化活动广场锻炼身体。”河清镇五海关村村民薛永聪说,自从村里有了文化广场,就热闹起来了,大家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
对此,该村党委书记王远春也深有感触,他说,利用闲置资产改造的文化广场不仅让村民有了活动场地,更重要的是让大家能多沟通交流,增进了邻里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扯筋”的越来越少了,明理的越来越多了。
设施建设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向上争取160余万元资金,为24个边远贫困村打造建设了村文化服务中心,完善村文化室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和智能广播“村村响”系统。”安州区文广旅局公共文化股股长刘定文告诉记者,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村上的“大喇叭”每天向群众宣传勤洗手,少去人员密集场所,外出戴口罩等知识。
近年来,该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等设施建设等到进一步完善,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及8个分站、230个农家书屋、27个社区书屋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全区公共图书人均藏书量1.6册,年均接待群众参观和阅读20多万人次,文化惠民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推动品牌特色化,文化软实力成为“硬支撑”
《破门》即破局,安州品牌文化“走出去”了。历时半年,四川首部少儿足球电影《破门》拍摄完成。于2018年5月11日在全国上映。
以安州迎新小学为原型的励志体育电影《破门》在全国上映(电影视频截图)
这部原型为安州区迎新小学留守儿童足球队,通过克服、挑战自我,最终实现“足球梦”的励志体育电影。
以安州迎新小学为原型的励志体育电影《破门》首映现场(唐巍 摄)
在此之前,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四川卫视、湖北电台,以及网易、澎湃网、腾讯视频、西瓜视频等多家主流媒体和有影响力网站,对该足球队的典型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让安州好声音传播的越来越远,文化影响力实现了飞跃。
在提升品牌影响中,安州坚持“内外兼修”。
9月,安州一年一度的“文化惠民村村行”活动伴着金钱板敲击和老师绘声绘色的表演拉开帷幕。
央视《乡村大舞台》安州录制现场。(唐巍摄)
这是集文艺演出、文艺骨干培训、文化旅游法律法规宣传、流动博物馆展览、流动图书馆、优惠购书以及“非遗”传统文化等宣传展示于一体的系列文化活动。
2017年以来,该区在持续开展“安州春晚”“安州大舞台·文化惠民戏剧周”“山歌会”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的基础上,成功打造了“乡镇文艺汇演”和“文化惠民村村行”两个文化惠民服务品牌,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
如何让文化既有高度又有深度?让历史文化名人“活”起来?安州区给出的答案是,致力于挖掘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
“叔伯一门四进士,兄弟两院三翰林。”赞誉的就是出生于安州的清代才子李调元家族取得的非凡文化成就。2020年,李调元被评为四川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人。
顺势而为,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调元文化”。近年来,安州围绕出版内部刊物《神泉文苑》《童山文学》,修建‘调元文化馆’、文化民俗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神泉文苑,并常态化开设书法、戏曲兴趣班,定时举办文化艺术节。这是该区在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工作中,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人引领作用的典型做法。
聚力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引擎”
谋局不变,改革一脉相承。安州区在发展文化产业中,注重改革、文旅“双融合”,引领产业再升级。
1月初,安州区专题召开安州“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申报会,就建设“四川省文化强区”进行了深入研讨。
安州民宿:遇见栖心( 安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夯实基础工作,筑牢发展根基。“安州文化底蕴深厚,文旅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在建文旅项目9个,50余亿元;储备文旅项目20余个,19余亿元。”安州区文广旅局局长林建国说,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安州形成了政府主抓、行业主力和社会参与的好机制、大合力,接下来将坚持久久为功、齐抓共谋,对已掌握的17319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梳理,集腋成裘、不断壮大繁荣文化繁荣发展厅的基础。
乡村振兴,文化是魂。
2020年11月,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公布,绵阳市安州区桑枣镇名列其中。
在齐心村以做优森林康养为抓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浴溪村发展青花椒、小龙虾等种养殖业;在花庙村建立陶艺体验馆,做强“花庙土陶”非遗产业......近年来,桑枣镇围绕“以文化促产业,以产业兴文化”理念,紧紧把握乡村文化特色和资源,以“十里文化圈”为依托,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路径,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自信。
在安州文化事业中,与桑枣镇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千佛镇。
在安州区千佛镇“探访红军足迹 追寻红色记忆”主题活动(张义兵 摄)
以红色资源为乡村振兴“塑形”。“依托‘千佛山战役’红色文化资源,在老望沟村模拟开辟2.5公里长征路线,开发“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唱红军歌”的红色徒步体验路线。”千佛镇党委书记肖代军介绍,结合脱贫攻坚,成立四川千佛红色走廊拓展活动服务有限公司,打造以“千佛山红军阻击战纪念馆”“5.12”抗震救灾陈列室”为“点”、党建文化长廊为“线”、红军千佛山狙击战文化广场为“面”的红色“旅游链”,立体式展示千佛在以“红色文化”引领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成就。
在文化的浸润下,该镇乡村旅游和休闲旅游形势越来越好,2020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5亿元。
美丽乡村,清风拂面。沿安州区塔水镇七里村景观大道前行,青砖灰瓦、古色古香的廉洁文化走廊、道德模范墙、感恩心语墙、乡村民俗馆和游客接待中心掩映在千竿修竹中,唐风宋韵呼之欲出。今天的安州,乡村文化蓬勃开展,人居环境干净整洁,文明乡风如春风化雨,湿润乡村,滋润万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杜康)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