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 | 从人日到元宵,全网近千万人次热议“民俗日历”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2-26 17:43 47715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如果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关于民俗的记忆。

大年初一起床第一件事要做什么?元宵节这天为什么要划甘蔗、偷青菜?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在民间流传了多年的习俗可能渐渐消失殆尽。然而,家乡在某一个特定的节点流行的民俗,比如成都人在正月初七人日这天游草堂、拜杜甫,达州人在正月初九这天登高望远,自贡人元宵节去菜园子里“偷青”,或许这些儿时经历过的民俗已经遗忘在某个角落,但是听年长的老人说起,依然会勾起你的乡愁,这就是民俗里值得传承的精神力量。

2月19日,雨水又逢人日,封面新闻隆重推出“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文化专栏,寻访文化学者,拜访民俗专家,采访非遗传承人,用近70条活色生香的图文、短视频报道,记录民间习俗,留下时代记忆。这些口口相传的民俗故事,一经推出,引发全网关注,截至2月26日,已经吸引全网近千万人次阅读,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民俗记忆。

2月26日,元宵节除了吃汤圆还能如何过得更加文艺范儿?不妨点开封面新闻,阅读“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文化专栏,这里有一份原汁原味的民俗日历。

涨知识 如何过年大有讲究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喝完一碗腊八粥,意味着自动切换到“忙年”模式,家家户户都要开始为过年而忙碌起来,衣食住行都变得格外讲究。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过年,打捞久违的年味,留住文化的精髓?“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文化专栏寻访了50多位专家学者,用口述历史的方式保留原汁原味的民俗。无论是90岁的声乐教育家、画家朱宝勇,还是77岁的大邑县牛儿灯、狮灯传承人汤鹏寿,都有一箩筐的民俗故事想和年轻的读者分享。他们娓娓道来,分享那些儿时的喜悦和忙年的乐趣。

朱宝勇

除夕夜那天,你一边看着春晚,一边在各个群里抢红包,看着金额数字喜上眉梢。其实,现代的红包和古代的压胜钱(古时称压岁钱为压胜钱)有异曲同工之妙。始于汉代的压胜钱,经过两千年的薪火相传,依然能够带给人们新年的第一份祝福。

年近九旬的朱宝勇回忆,小时候过年,大年初一起床,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洗脸,而是伸手摸摸枕头底下的压岁钱,寓意驱除邪祟。这篇妙趣横生的年俗故事推出之后,有读者在评论区留言:“长知识了,明年春节,我也要把红包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这样才有仪式感。”

尽管各地过年的风俗不胜枚举,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总是不约而同。除夕夜的子时,四川内江人用烧香的方式拉开新年的序幕;正月初一,四川绵竹人贴上了年画和春联,除旧迎新;正月初七,成都市民走向杜甫草堂,用一枝枝梅花拜谒诗圣;正月十五,四川射洪人搬出存放在库房的两条火龙,让青堤铁水花火龙在空中飞舞。

封面新闻推出的“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文化专栏,更像是一份民俗日历,让你过上更有讲究、更有烟火气息的生活。

来点赞 口述你的民俗故事

截至2月26日,封面新闻“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文化专栏已经推出近70条稿件,用名家学者口述历史,以图、文、短视频、海报开机屏等方式,打捞了不同地区的民俗和年味,吸引全网近千万人阅读点赞。

湖南游客张先生看到封面新闻刊发的《民俗专家袁庭栋:初七人日民俗大不同,成都流行拜杜甫》一文之后,回忆了2016年人日节那天带着孩子逛杜甫草堂的情形。他和孩子参加了草堂“国学乐园”,亲自动手切芹菜、韭菜做七菜羹,并且去大雅堂祭拜了诗圣。他在朋友圈里为杜甫献上一枝梅花,隔空拜谒诗圣。

人日游草堂 

在北京工作的房小姐是自贡人,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她第一次在家乡之外的地方过年。元宵节这天,她在朋友圈里刷到封面新闻这篇《划甘蔗、元宵“偷青”……四川自贡人的“年俗味”其乐无穷》之后,取消了外出聚餐的计划,准备亲自下厨蒸一份咸烧白,再去菜市场买一根甘蔗、两棵青菜,还原儿时过元宵的场景。

这一组妙笔生花的文化报道,不仅勾起了异乡人的乡愁,更让漂泊在外的留学生们感受到了家乡的慰藉。舞蹈专业的徐小姐在洛杉矶度过了第二个春节,除夕夜,她被一段气势磅礴的烧火龙视频惹得泪崩,“好久没有看过家乡烧火龙的仪式了,这才是过年的感觉”。

你的家乡有什么民俗活动值得分享?快来封面新闻“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文化专栏里留言,分享你的独家记忆吧。

评论 1

  • fm868162 2021-02-26

    [得意]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