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国卫教授(左四)带领医护团队在病房查房。记者董小红摄
新华社客户端四川频道2月24日电(记者 董小红)近年来,肺癌发生率逐年上升、呈年轻化趋势引发广泛关注。当前,肺癌已位列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第一名,肺癌如何治疗?肺结节严重吗?肺癌康复领域如何更加“精准”……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记者近期专访了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肺癌学组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车国卫教授。
预防肺癌:警惕“三手烟” 远离“五气”
“据统计,每年我国因肺癌死亡的人数超过60万,预防肺癌非常重要。”车国卫教授说,大家感觉得肺癌的人越来越多了,实际上背后有多重因素:人均寿命增长;大家健康、体检意识提升,检查设备的进步等,都是早期肺癌人数增加的原因。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的确是预防肺癌的有效手段之一。车国卫教授介绍,每天一包烟、连续吸烟20年以上的“老烟民”,患肺癌的风险是其他人的20-50倍。
“大家不仅仅需要关注‘二手烟’,还要警惕长期存留在地毯、沙发、衣服等环境中的‘三手烟’。”他说。
预防肺癌,家庭装修方面也要更简约。“像大理石、花岗岩等天然石材长期会释放氡等放射性气体,久而久之对人体会形成缓慢伤害,因此,家庭装修不需要很多这类天然石材,简单一些就好。”车国卫教授解释说。
总结来说,想防治肺癌,要远离“五气”。哪“五气”呢?车国卫教授介绍,第一是空气污染,雾霾天建议大家戴好口罩防护;第二是烟气,包括“一手烟”“二手烟”“三手烟”等;第三是油烟气,厨房一定要通风;第四是家庭装修(氡气),家庭装修不要太豪华,不要用太多大理石等;第五是生闷气,避免因工作生活等不顺长期生闷气。
肺癌治疗:早诊早治是关键
当前,不少人体检后发现肺结节就很恐慌。车国卫教授解释说,不需要太过于担心,一般情况下,肺结节是随着人正常衰老会出现的现象。关注肺结节,不能只看有无,更要看“大小”:一般7毫米以上的肺结节才需要重点关注,定期复查;大于10毫米的肺结节若不能排除肿瘤的可能,就有必要通过手术治疗。
近年来,随着医疗手段不断进步,肺癌的早诊早治率得到有效提升。“早期肺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超过99%。”车国卫教授说,现在国内外治疗肺癌的手段非常多,比如药物治疗、微创手术治疗、免疫治疗、质子治疗等,在我国有的治疗领域甚至超过了国际水平。
微创手术是治疗早期肺癌的利器。车国卫教授介绍,华西医院早期肺癌方面已经进行了2年多的日间手术探索,零疼痛、出血量少,甚至可以做到零出血。
“日间手术背后是对整个医院肺癌治疗全流程地梳理和优化,患者的体验度和舒适度都大大提升了。比如,术前精准评估、细心准备,现在手术更加精准、术后不用或少用抗生素,甚至患者术后都不用输液了。”车国卫教授说。
“以病人为中心” 减轻术后咳嗽等并发症
作为国内加速康复外科最早践行者之一,多年来,车国卫教授一直秉持着华西医院关怀、服务的理念,为更多患者提供“以人为本”的治疗,为患者能快速康复不懈努力。
早在2008年,他就开始致力于肺康复领域的相关工作,并聚焦“精准”二字,从肺保护开始,逐渐开展了气道管理、减少并发症、加速康复、流程优化、症状管理等工作。
肺癌患者术后的主要和首要症状是咳嗽,只是程度不同,术后适度咳嗽有助于排痰和促进肺复张。而部分患者术后早期,甚至出院时或出院后仍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为了攻克肺癌患者术后咳嗽并发症这个业内难题,车国卫教授带领团队一直在努力,将以前的“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各项手段着力减轻患者的术后并发症。
他介绍,为了让病人术后体验更加舒心,在该院进行肺癌手术后的患者,手术后2小时医院会送上开胃汤,4小时送上开胃粉,术后6小时会制订中链脂肪酸饮食方案,这些细节都让患者感受到浓浓的温暖。
为了促进肺癌诊疗的规范化和同质化,在医院及科室的领导下,他带领团队还致力于推动基层诊疗水平的提升。从2007年起,他们团队就对甘孜州人民医院进行帮扶,不间断地派1名医生到当地帮扶,甘孜州人民医院2007年还没有胸外科,2013年已经成立了独立的胸外科。
“甘孜州第一台胸腔镜手术、第一台肺手术、第一台食管手术都是华西胸外科派医生去开展的,现在基层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我们还会定期派医生去帮扶更多基层医院,希望基层肺癌治疗水平持续提升。”车国卫教授说。
为了加强肺癌防治科普,现在,车国卫教授还带领团队打造了一个微信公众号“肺常放心”,融合专家观点和生动案例,通过图文、小视频、直播等形式,让肺癌科普更接地气、有活力。为了更方便大家,他们团队最近还出版了“肺常放心”系列图书:《肺常放心——肺结节的前世今生》和《肺常放心——肺结节手术、咱不焦不慌》。(完)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