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丨 四川宣汉的巴人钱棍舞 从古代巴国舞进新时代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2-23 09:53 43252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牛年到来走牛运,柳啊柳连柳;谷物满仓歌满心,伊儿呀儿海棠花……”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流传了上千年的巴人钱棍舞,在土家族民众中特别流行。时下正值农历牛年正月,表演者们紧跟时代步伐,编出新的唱词,踏着古老的节拍,舞出美好新生活。

巴人钱棍舞集体演出

源自巴人舞 逐渐演变成民间艺术

巴人钱棍舞,源自土家族传统舞蹈“巴人舞”,西晋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称之为“巴渝舞”,并有这样的表述:“若乃刚悍生其方,风谣尚其武。奋之则賨旅,玩之则渝舞。”

宣汉县是土家族钱棍舞之乡,钱棍舞是流传在巴山大峡谷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有不少别名,在当地流传最广的别名叫“打莲香儿”。

“‘打莲香儿’的别称之所以流传得最广,是因为它解释了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起源。”宣汉县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桂德承介绍,相传在遥远的巴国时期,童养媳“莲香”在家被财主婆毒打。时间长了,挨打次数越多,“莲香”慢慢哭哑了喉咙,变成哑巴。

巴人钱棍舞深受宣汉民众喜爱

一次,“莲香”趁财主婆不在家,找人哭诉,说不出话的她,只能拿起竹竿比划,一边哭一边学着财主婆从头到脚毒打自己的样子。同情莲香的长者们,也学着哑巴莲香的动作,用棍比划,控诉财主婆的凶狠毒辣。后来,这些动作逐渐演变成了集曲艺和舞蹈于一身的民间艺术——巴人钱棍舞。

土家族巴人钱棍舞所用的道具,只有一根“钱棍”。“钱棍”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十帝铜钱。封建社会时期,在当地有权有势的人家,在大门上挂有大量铜钱。他们认为,铜钱上有皇帝的年号,皇帝就是真命天子,风吹动铜钱发出的响声,能够辟邪、招财、利市、平安、富贵。巴人钱棍舞的道具,将铜钱装进竹棍,在表演中不断敲打,同样也是为了祈福。

“钱棍具有打击乐和打狗棍的双重功能,因为它是行乞女艺人谋生和防身的随身器物。”桂德承介绍,钱棍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只需选一根笔直的竹竿,在竹棍上挖八个孔,每个孔嵌入四枚铜钱,一根钱棍共使用三十二枚铜钱。表演时,用钱棍敲打肩部、臂部、腰部及脚部,循环往复;每次敲击,钱碰竹棍,发出清脆悦耳之声。

重忆苦思甜 舞蹈唱词随时代变迁

“旧社会的巴人钱棍舞,唱词以口口相传为主,很多都是控诉阶级压迫的,贫困大众翻身后,这种民间艺术成了他们忆苦思甜的艺术载体。”桂德承介绍,解放后,在政府的引导下,巴人钱棍舞逐渐变成有组织的集体舞蹈,不分男女老幼,经常在各类庆典和节日中出现。其宣传鼓动、强身健体、自娱自乐的功能更加明显。甚至有不少广场舞爱好者,将巴人钱棍舞列入日常练习清单。

“一打雪花来盖顶,二打两肩抬举人,三打臂膀现原形,四打黄龙来缠腰,五打苦竹来盘根,六打反身半圆形,七打翘脚来定跟,八打梭步往前行,九打斜路线扒子,十打还原照样行。”例如这一段唱词,就是伴随着钱棍对身体各部位的敲击,不仅传授巴人钱棍舞的动作要领,也生动再现了“打莲香儿”的场景。

巴人钱棍舞表演

传统的表演中,也有一些经典唱词,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正月来把莲香儿打,二月就把风筝扎,三月清明把坟挂,四月秧子田中插,五月龙船下河坝,六月扇子手中拿,七月亡人回家下,八月中秋看月华,九月菊花开得大,十月雪花飘飘洒,冬月腊梅开得艳,腊月三十又团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表演内容也发生了改变,这些节目,被表演者融入了新的内容。例如,2019年宣汉县的端午节庆典上,便有演出队伍专门编排了一个叫《金杠十二月》的巴人钱棍舞,其唱词主要是歌颂一年里十二个月的节令特征和农事耕作。参加演出的共有12名舞者,每一名舞者都代表一个月份。

古老的民族,在载歌载舞中走过岁月的风霜,至今仍保留着最为纯粹的面貌。巴人钱棍舞,让宣汉古老的土家族,以自信的心态载歌载舞,走过历史岁月的风风雨雨,至今仍保留着最为质朴的风情。(受访者供图)

评论 1

  • misworld 2021-02-23

    👍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