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丨说春:送春贴颂吉祥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2-22 20:06 50973


封面新闻记者 谢颖

2月22日,海拔一千多米的四川巴中阴灵山,梨花、油菜花和一些不知名的山花已经绽放,农人趁着好天气下地干活。村民梁大召怀揣春贴、手拿春牛(木头雕刻)、柱一根木棍(孝春棒),迎着早春的暖阳出门了。

在当地,66岁的梁大召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身份——春倌。每年农历十月“小阳春”到次年春分,梁大召或独自或结伴游走于巴中、达州、南充、广元的乡村或城镇,向人们送春贴道祝福颂吉祥。

这项名为“说春”的民俗据传已有数千年历史,属于一种古老的说唱曲种,现主要流传于川东北米仓山南坡,巴中市巴州区和南江县交界的道教胜地阴灵山。上世纪80年代,阴灵山片区共有“春倌”100多人,今天尚有10多人从事这项活动,“说春”也入列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起源

“古代,说春人有官方身份,所以称其为官。”巴州区“说春”传承人刘国勇介绍。说春最早起源于商代武丁时期迎四方神的习俗,带有一定宗教色彩,春官,最早是《周礼》所说的六官之一,称宗伯为春官,掌典礼。隋文帝时期,因老百姓季节观念不强,往往错过播种的时间,遂命宰相根据农事节气制成“春贴”,由地方官送发给各地百姓。百姓把送春贴的官员叫做“春官”,把“春官”的善言善语称为“说春”,从此流传于后世。

在巴中,说春的历史很长。改革开放以来,说春又活跃起来。鼎盛时期,阴灵山附近农村,每年有上百人活跃于川北、陕南山区各地农村说春,其中年龄最大的七十多岁,最小的十八九岁。

说什么?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说的内容自然与“春”分不开。

根据传统,《进屋说》、《拜新年开财门》、《送财》是说春必备的三个曲目。这三项说唱结束后,春倌就按照行业开始说唱。若房主为耕种庄稼的农民就说《二十四节气春》;如果房主行医就说《医生春》;进打铁匠的家就说《大炉春》;见老太婆纺线,见人织布就说《纺线春》、《织布春》;如果主人递烟、端茶,春倌就要说《烟春》、《茶春》。

一名优秀的春倌,必须具备逢人就说张口就来的本领,对于不同的对象或不同的行业,都有话可说有歌可唱,因此说春别号“见人说”。作为非遗传承人,刘国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用现代人易于接受的语言,赋予了孝老爱亲、遵纪守法等时代内涵。

怎么说?

随时时代变迁,说春逐步褪去了宗教色彩,从官方活动演变为民俗,并形成了一种特定仪式。

春贴、春牛、孝春棒是必备的三件物品。春贴上印有阴历阳历、24节气、二十八宿、黄道吉日等内容,“对于上了年纪的人,特别是农村老人很实用。”刘国勇说,春牛则是一个惟妙惟肖的耕牛木雕,提醒农人及时春播,孝春棒是一根2尺4寸长的木棒,暗合24节气。在较早的时候,春倌还身背一个褡裢,人们回赠一些米粮。

2月22日下午,巴州区枣林镇枣林村,刘国勇和梁大召敲开一户人家的房门,主人开门后,两个人简单说明来意,然后递上一份红色的春贴,清了清嗓子开始对唱起来,户主听得眉开眼笑,分别为两人递上一个小红包。

说春多以两人对唱的形式进行,刘国勇和梁大召是一对多年老搭档,虽然相差十多岁,但配合十分默契。因刘国勇有自己的工作,很多时候都是梁大召“独唱”。几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巴中及周边的达州、南充、广元城乡。城里人特别是年轻人感觉很新鲜,往往会停下脚步听一会儿,美好的时节里,喜气的春贴、吉祥的祝福总会打动人心,2元、4元、6元不等,人们往往会表达一点小心意。

靠着微薄的馈赠,梁大召一直“说”到了今天,因为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他会一直“说”下去。

评论 5

  • TH刘博 2021-02-23

    很有内涵的一组漫画

  • 樱桃小丸仔 2021-02-23

    值得收藏!

  • 米莉亚雷吉 2021-02-23

    放鞭炮,吃年糕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