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大讲堂启动“古城保护季” 古建专家刘畅:多学科助力遗产保护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4-01-19 18:42 121838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影 雷远东

2024年1月19日,名人大讲堂迎来“古城保护季”首场讲座。现场,著名古建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刘畅,以“寻常巷陌 遗产背后”为题,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文化遗产中的匠人世界,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古城保护季”正式启动

探索古建筑与文化遗产的奥秘

2023年12月19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四川作为历史遗存丰富的大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一直在积极开展。2024年名人大讲堂首场讲座,就开启了“古城保护季”主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讲好文化遗产保护故事,让保护的概念深入人心,也为基层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的学术指导。

“建筑学是一个非常广义的学科!”在当天的讲座伊始,主讲嘉宾刘畅率先分享了《弗莱彻建筑史》的相关内容。在他看来,中国建筑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但只有通过交流和学习,才能真正开阔眼界。

随后,他引用林徽因1926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的圣诞卡图,以及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对建筑学的定义,即建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美术),强调“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阐述了“想要成为建筑史学研究者,为未来遗产保护提供帮助,必须具备跨学科、综合性知识”的观点。

讲座中,刘畅还以独特的跳跃式风格,引领线上线下的听众深入探索古建筑的魅力,进一步拓宽了大家的视野。他从多个维度对古建筑进行深入挖掘,不仅加深了大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也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如在讲述实际案例时,刘畅就借助了《清明上河图》中的著名地标建筑——虹桥,引领观众通过精美的图片感受其壮丽与巧思。

据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这座被誉为“汴河第一桥”的桥梁结构独特:“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艧,宛如飞虹。”现场,刘畅亲自动手,演示了木质结构桥梁的搭建方法,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技艺。

“这个桥的智慧,在于结构力学的超水平发挥。”在搭建过程中,刘畅还穿插讲述了中西方建筑的有趣故事,既充满趣味性又不失知识性。他风趣地表示:“这种桥梁结构只在中国有,但这种想法并非中国独有。这位西方的智者是谁,达·芬奇。”这种生动讲述和动手实践,也使得抽象的建筑技艺变得更为鲜活。

趣味性与知识性并存

为保护、传承古城遗产提供宝贵启示

为了更好地阐释古建筑的测量和设计原理,刘畅还熟练运用匠人行当的“顺口溜式”的口诀和童谣,以及尺规设计图,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四川平武报恩寺在设计中所展现的精湛技艺和巧思,让观众得以深入理解古人的创新与匠心独运,从而为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遗产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在谈到古代建筑中的正八边形结构时,刘畅通过童谣口诀《定八角面阔歌》,生动地描述了古代匠人八角形的设计方法:“八角原来从内方,内方分中斜之长,长将内方须减去,余留折半作勾详,另将内方半为股,勾股求弦宽自揭。若以面对面中取,四面二数可当。又法用四一四因之。”通过这些匠人智慧的结晶,观众得以深入理解古人的匠心独运。

刘畅认为,这些记载下来的关于八角形算法的歌诀、童谣,也反映了代际教育的传承,有的写得非常工整,有的则较为潦草,这都是不同时代教育传承的烙印。

在展示尺规设计图的同时,刘畅还分享了自己对古代匠人如何向上级汇报设计意图和结构特点的猜想。这种猜想不仅基于历史文献的记载,也基于他对古代匠人智慧和技艺的了解。他的猜想和思考不仅丰富了讲座内容,也激发了观众对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兴趣和思考,有助于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在谈到山西平遥镇国寺天王殿和青海乐都瞿昙寺钟楼时,刘畅重点讲述了古建筑中的色彩应用。他深入探讨了颜色的命名及其背后的原料获取和国际贸易,分享了青金石颜料来源和历史,以及人工合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色彩不仅美化了建筑外观,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和贸易信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背景。

刘畅的演讲生动且极具感染力,通过实际案例和深入剖析,也让观众对古建筑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大家对古建筑与文化遗产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欲望。同时,他也强调了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表示:“我们这个学科做遗产保护,不仅需要体会我们的建城环境,这个建城环境是古城,是宫殿,是寺庙,是村落,不管是什么,我们肯定会体验,我们喜欢它是情感上的一种纽带。但要想真正理解它的价值,还要放到一个广谱上的、历史上的定位。包括艺术的历史,科学的历史,匠人操作的历史,在这些地方都有所定位,有所凸显。”

刘畅现场搭建

刘畅认为,古建筑和文化遗产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遗产,更是精神上的寄托。“任何一个小的古建筑案例,不光能在精神上带给今人很多慰藉,在物质上也能为我们的文化提供直接的证据。”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现代化的发展,许多古建筑和文化遗产面临着被破坏、遗忘和消失的危险。

这些遗产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匠人智慧,它们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如果是一个街区保留不下来,也许一栋房子可以保留下来。如果这房子保留不下来,也许一个片段、哪怕有点样本,只要做好准备,把物质证明留下来,不知道能牵动多么大的历史,不知道能对我们的子孙说多么宏大的故事。这些机会很可能因为我们的一些不经意,就从指尖溜走了。”刘畅说。

评论 6

  • 二郎山 2024-01-21 发表于四川

    点赞

  • 温柔的胖哥 2024-01-20 发表于四川

    多学科助力遗产保护

  • 周全(屏山中都丰收村第一书记 2024-01-20 发表于四川

    大讲堂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