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巨星陨落!一颗小行星曾以他的名字命名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01-29 20:03 28431

“百年树人,要一直做下去,也许真的要做一百年。”

——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绶琯

记者1月29日从国家天文台获悉,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中国现代天体物理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月28日21时3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王绶琯生平:求学“中途转行”学天文

王绶琯先生,1923年1月1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1936年13岁时考入马尾海军学校。始学航海,后转造船。1943年在重庆毕业。工厂见习一年后赴英国进修造船。1950年转天文,任伦敦大学天文台助理天文学家。

如果不是因为格林尼治天文台就坐落在海军学院隔壁,对原本就热爱天文的王绶琯形成强烈吸引,他很可能压根儿不敢想象放弃苦学14年的航海和造船技术,改投天文学的怀抱。

△王绶琯资料图片

1953年回国后,王绶琯先后就职于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及北京天文台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改称院士),一生致力于中国天文学研究。1998年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

曾领导研制成功中国首台射电天文望远镜

王绶琯先生曾长期主持我国天文学的总体发展,为天文事业整整奋斗了70年,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领导研制成功中国首台射电天文望远镜、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系统等重要观测设备,取得了多项巡天观测科学成果;为突破天文学发展瓶颈,他提出实现超大规模光谱巡天的科学思想,今天已成为国际上巡天观测的主要手段;他与科学同仁共同提议的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已建设成为我国光学天文主要创新平台。

“急性子”天文学家 畅想速度更快、看得更远的望远镜

上世纪80年代,王绶琯和另一位中科院院士、天文学家苏定强提出一个畅想:“如果仅靠现有的望远镜巡查天体的光谱,星空浩瀚,天文学家穷尽一生也无法观测完成,我们必须看得既远又快。”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

此后,科学家们接续奋斗,2012年,这一畅想变成现实:世界上第一台大视场兼大口径光学天文望远镜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建成。

一小行星被命名为“王绶琯星”

王绶琯先生一生淡漠名利,他于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85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6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同年荣获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2018年获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人物”荣誉称号。1993年国际编号为3171号小行星被命名为“王绶琯星”。

身体力行 回答“钱学森之问”

重视人才培养 支持创建青少年科技俱乐部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在多个场合提出这一问题——也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王绶琯院士积极参与破题,是很早付诸行动的人之一。

王绶琯生前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天文学博士;主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和《天文·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等一系列为广大青少年喜爱的科普著作。

王绶琯先生晚年在六十余位科学家的支持下创建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致力于青少年科研实践活动,为科技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6年,央视《大家》栏目采访了王绶琯院士,老人家当时的身体条件,不太适合接受采访。答应接受采访是为了推动一项他自己亲手设计、亲身参与的科学实验——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科研实践活动,这项有关科学人才培养的实验,目标是从高中学生中发现潜在科学人才,并引导他们走进科学。

他曾说:“科学普及了,才能让更多孩子受益。”“百年树人,要一直做下去,也许真的要做一百年。”

△《大家·王绶琯 树人十七载》完整节目

△王绶琯先生和中学生们在一起 资料图片

△2019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成立20周年,王绶琯献辞

缅怀王绶琯院士!

(央视新闻综合《大家》栏目、光明日报、新华社、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等)

监制丨陆毅

制片人丨房轶婷

视频丨赵汗青

编辑丨田野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